阅读历史 |

第912页(2 / 2)

加入书签

刘谈听了之后顿时大吃一惊:“这……这能行吗?”

刘彻挑眉:“北境国能行,为什么长安就不行?”

刘谈本来想说长安盘根错节,那些人肯定不希望有人进来跟自己争抢饭碗。

不过很快他就回过味来——现在这个时代,无论是门阀还是世家都还不存在,就算有一点苗头也到不了霸占朝堂的程度。

而且科举上来的人才也不是直接就位极人臣,除了状元之外,其他人都要先去学习怎么做官,就算是状元也只能是先跟在皇帝或者丞相身旁近距离观察官场,学习官场上的知识和规则,然后等到时机成熟再外放为官。

所以第一批科举出来的人才不会跟北境国一样那么快就被重用,实际上北境国第二批科举上来的人才就不会像第一批那么吃香了。

大家看到这些人都是去底层为官,恐怕很多人还乐得让他们去——没这些人的话,就得让别人去,就算是丞相的儿子被丢去当县令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而等到科举的这些人才羽翼渐丰,能够入主朝堂的时候,朝上那些人再回过味来就晚了。

刘谈想了想说道:“倒也不是不行,但是在这之前还要梳理一下其他的授官渠道。”

刘彻直接坐下来说道:“你接着说。”

刘谈认真说道:“科举虽然有用,但也不能完全依靠科举,所以举荐还是要继续的,不过这个不好规定,唯一能够规定的就是荫职,现在的荫职体系……有些混乱。”

刘谈这句话说的还是含蓄的,大汉如今的荫职体系何止是混乱,简直就是毫无章法,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规则,但只要帝王喜欢,那么就可以随便打破规则。

比如说是九卿之子,一个得皇帝喜欢,荫职的时候可能就高一些,另外一个就是意思意思给个职位,极其容易形成各种各样的不稳定。

刘彻听后颇感兴趣问道:“哦?那你说要怎么改?”

第563章 [一更]563

刘谈摇头:“这件事情不小,不是儿臣一个人就能说的出的。”

开玩笑,就算他能说出也不能说啊,这一个决定影响着许多人,那些人对科举或许不那么关注,但是对荫职绝对特别关注,一旦有人不满那就等着扯皮吧。

不过他这个理由找的不错,所以刘彻倒也不觉得他没说实话,只是点点头又问道:“所以你的意思是在科举之前要先规定好荫职?”

刘谈点头:“对,这都是初入官场的门槛,至于后面,那自然就是各凭本事,但是为了让贵族不觉得自己的地盘被寒门霸占,所以必须给他们安抚,让他们知道他们的孩子起点是比科举那些人要高的。”

当然这也就是初期需要,后期只要家里孩子争气,并且发现科举更能体现出才华,那么这些达官贵族会立刻选择让孩子去参加科举,科举虽然给寒门子弟一个机会,但从根本上讲大部分寒门子弟还是拼不过贵族子弟的。

这也没办法,不可能因为这个就不上科举,有科举寒门子弟好歹还有一个出路,若是没有科举他们就只能等着什么时候朝廷缺人了,像是当初刘彻征辟人才一样,才能有机会,可这个机会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