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页(1 / 2)
第90章
轻轻打了个呵欠,毛思嘉看着手头的报告写得差不多了,将笔记本合上,从抽屉里抽出一叠信纸来。捏着钢笔犹豫了一会儿,这才开始下笔,将结婚要买的东西一条一条列下来。
这种事不做不知道,真正去想才发现结个婚要准备这么多东西!
如果是几十年后那个物质过饱和的年代,毛思嘉都不奇怪。但现在,大家都是穷人,物质上都不富裕,房子里找不出几件像样的东西,这一结婚也要准备这么多东西,就真的出乎毛思嘉的预料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江燕子站到了毛思嘉身后,看毛思嘉很快写满了半张信纸。等到毛思嘉停了笔,开始思索还有什么没想到的时候才笑呵呵地开口:“小毛这是要结婚了?”
肯定是要结婚了,不然平白无故的怎么列这个!
而且江燕子知道毛思嘉在和人处对象,孙继东来接过毛思嘉好多次了,江燕子见过他——评价挺高的,觉得是一个很靠得住的年轻人。
毛思嘉这才发现自己身后有人,手抖了一下,差点儿把手上的钢笔摔了。合上钢笔帽,有点儿不好意思地点头:“是有这个计划来着。”
江燕子想起毛思嘉一个星期前交上来的报告,这个时候也恍然大悟了:“我说你怎么申请出国学习...是为了买东西?”
每年旅游公司都会组织出国学习,一方面在旅游公司在外国有办事处,每年确实需要例行检查。另一方面,出国学习也是这个时候国内一些政府部门和大国企不少见的搞法。
从私心出发,出国也算是单位职工的一个‘福利’吧...当然,这就是顺便的了。
这个时候中国很少有出国的机会,也几乎不存在私人出国。凡是出国的,都是有官方理由的。说珍贵是挺珍贵的,但对于特定的人群也不是那么不可仰望——而且以这个时候中国普通人的收入来说,出国绝对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私人出国从经济的角度来说也不太可能。
中国在八十年代初和九十年代初分别迎来了一波出国热潮,这不是说这两个时间段出国的人多。事实上,越往后出国的人越多,因为那个时候大家经济条件好了,很有一部分国人可以自己负担出国的费用。另外,也是那个时候世界各国都对中国打开了大门...这种事在八十年代初、九十年代初是很难想象的。
这里说八十年代初、九十年代初分别迎来一波出国热,这更多是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说的。那个时候的国人对外国有着近乎狂热的美好想象,这更像是经过了封闭的年代之后,一种报复性回潮。
有些事情就是这样,越是封闭越是强横,要不怎么老祖宗说‘堵不如疏’呢。
等到见识到外国是怎么回事了,大家的心态也就放平了——没有某些人想象的那么坏,也没有某些人想象的那么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