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39页(2 / 2)

加入书签

随即,长泰帝听从了君复乐的建议,一条条的诏令火速传达:令京兆东市百姓迅速转移,直至朝廷宣布可以返回为止;令户部、工部和京兆府兵随时待命,做好救灾赈灾准备;令全京兆百姓提高警惕,密切注意异常qíng况,如果发现,立即报京兆府;令京兆府最好地动安全传扬工作

长泰帝的诏令引起了京兆官员和百姓的一阵慌乱,东市的百姓更是呼天抢地,他们的房屋、值钱的家什都在东市,若真是地动了,他们就损失惨重了。

可是有什么比得上人命重要呢?所以东市的百姓也早早搬离了东市,本来热闹的东市变得冷冷清清了。

一连几天,全京兆的人都在紧张地等待着地动的出现,司天台的官员更是紧张,不知道这卦象是否准确。

初十过了,十一也过了,整个京兆一片平静,连风动的迹象都没有,百姓开始躁动了,到了十二,午时过了,酉时都过了,眼看着戌时都要过了,便有百姓开始嚷嚷着明日就要搬回东市。

突然,正在嚷嚷着的百姓忽然觉得有些不对劲,看着那桌子开始摇晃起来,桌子上放着的杯碗斜着砰地掉到了地下,再看看那墙,似乎也在摇动,猛地有百姓惊恐地大叫起来:地动啦!地动啦!大家快跑啊!

长泰帝三十八年九月十二,京兆东边发生大地动,京郊东边一带所有的房屋都被掀翻,地动的裂痕一直蔓延到京兆城内,波及了京兆东市的大部分房屋,连位于京兆正北的皇城内也有摇动感,可见这次大地动之激烈。

所幸东市百姓及时搬离,京兆城内少有百姓伤亡,可是京郊的百姓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们大多丧身于大地动之中,永久地埋在了他们的房屋之下。

大地动不过是片刻,却令大永损失惨重。天灾,最深重莫过于此!

九月十三,长泰帝下罪己诏,诏曰:盖灾异者,天地之戒也。朕承洪业,奉宗庙,托于士民之上,未能和群生。乃者地动京兆、皇城,几至宗庙毁坏,朕甚惧焉。永怀悼叹,若附渊水。咎在朕助不逮。

长泰帝下罪己诏的同时,令户部、工部、京兆府全力赈灾,同时下令征兆京兆大商的善款义捐;随即,中书侍郎沈华善自请前往东市主理赈灾事宜,立下不可使一户一人因灾自困之令状;护国寺、报恩寺和天宁寺等京兆寺庙的高僧们则自发前往京兆地动之处,为亡魂念诵《往生咒》,为亡灵超度

第一百七十六章陡生变故

当长泰帝下完罪己诏后,找来了司天监君复乐,先是表示了对司天台的肯定和赞扬,如果不是君复乐提前说出卦象,这京兆东市不知道有多少百姓殒命;然后才是问最想知道的事qíng:此次地动所因为何?是否和西燕和亲一事有关?是不是上天在警告朕?预兆这和亲之事不能成?

回禀陛下,此卦象非臣所断,乃司天台主事所占卜,如果不是他,臣也不能向皇上示警。所以臣以为,还是由他为陛下解惑为好。此刻他就在殿外等候。君复乐此刻对沈余乐是无比满意,如果不是他占出卦象,将会有更多的百姓遭难,所以他准备为皇上引荐沈余乐。

哦?快宣!快宣!听了君复乐的说话,长泰帝连忙让沈余乐进殿,免了他的行礼,等待着他的回答。

沈余乐这是第一次直面天颜,多少有些紧张,下意识地将早就准备好的话说了出来:回皇上话,卦象显示的确是和亲之事有关,不过并不表示和亲之事不成。卦象显示:和亲以解厄。按照微臣推测,这卦象是为了警示皇上,是不是皇上先前做了什么决定?微臣依卦辞直说,请皇上定夺。

做了什么决定?长泰帝在脑中思考,原先是打算令老五和亲的,后来紫宸殿出事,自己改变了注意,打算推了和亲一事,难道上天是对自己的决定有意见?

和亲以解厄?对了,和亲一事正好转移京兆百姓的注意力,为朝廷冲喜,一定是这样没错!

沈余乐看着长泰帝热切的眼神,想起了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句诗,眼神也黯淡了下来。

京郊大地动没有多久,长泰帝就下旨促成和亲一事,令五皇子上官长治为和亲人选,择日迎娶西燕的燕诚公主,而且长泰帝为了尽快解厄,这成亲的日子就定在十日后。

西燕使团对此自然没有什么意见,燕诚公主的嫁妆早就备下了的,送嫁的皇子司马昊也玩厌了,西燕使团也想尽快送燕诚公主出嫁,这样使团就能早日返回燕都了,这天时将寒了,返程不好走啊。

长泰帝的旨意令许多人都措手不及,尤其是上官长治,他简直傻了眼,连向长泰帝跪旨谢恩都差点忘记了。

在紫宸殿做了那么多功夫,就是为了让那个长泰帝相信和亲是有害的,司天监的卦象也显示了大灾祸的,地动发生的时候他还感到很高兴,这下表明两国和亲是有确凿的大灾祸了的,明明父皇的意思就是推拒与西燕和亲的,怎么突然就下了这样的旨意?

虽则这种种思量在脑中jiāo错纷呈,但上官长治也跪旨谢恩了,那僵硬的表qíng和动作看得二皇子上官承佑一阵暗慡:虽则自己的妻族陈氏现在丁忧在家,可是毕竟比老五好太多了,这下看老五怎么和自己争?!

感到为难的还有少府寺和礼部的官员,短短十日,就要准备好五皇子的婚事,这不是件容易的事qíng,尤其是现在京郊发生大地动,三省六部官员都在为救灾赈灾忙碌,为这婚事调度的人就少了,而且时间又这么紧,少府监薛登廷和礼部尚书魏晋度都感到有不小的压力。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