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5页(1 / 2)

加入书签

这个过程,说起来简单,但是其中却隐含了上官长治谋算人心的本事。皇后长居高位,惯受仰望,又岂能想得到这方法的背后含义?上官长治不过是把她当成掌中棋子罢了。

你们母子的心意,本宫心领了。五殿下自小也是本宫看着长大的,是个伶俐的人。这一点上,二殿下和三殿下或有不足啊。皇后说道,心里也渐渐有了主意。

刚才短短的时间,她已经将几个皇子和他们身后的势力滤过了一番。贤妃和德妃出身尊贵娘家也得力,若是他们上位了,她这个圣母皇太后也不算一回事了,说不定还得靠边站。

一样是做圣母皇太后,为什么不选择一个听话势弱的皇上呢?五皇子娘家无人,李贵嫔位阶又低,若是他登上帝位,以自己的皇太后之尊和娘家哥哥的兵马,这后宫还不是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吗?

甚至,这天下,也可以算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了!

这番主意,是电光火石间出现,可是皇后却觉得甚妙,甚至,她的眼神有着几丝狂热。不过她也不敢糙率,打算先给娘家哥哥即陇右卫大将军蒋博文修书一封,听听他的意见再说。

不过,当下她还是笑意盈盈地对李贵嫔说:近来少府监送来的珍宝,本宫也用不上。皇上近日忧烦,想必会时时去chūn熙宫的,这样看来,chūn熙宫少不得要添置些东西了。本宫会吩咐大长秋将此事办妥了。

过了几日,当长泰帝再来坤宁宫,帝后两个人说到安置东宫的问题时,皇后说话了:臣妾以为,现下最好的办法就是封宫。在东宫里留下几个打扫的内侍和宫女,后宫的主子们任何人都不得踏入东宫半步。到下任太子立定之时,再重开东宫。一来,是省得东宫荒凉了,二来,也是尊崇太子的地位。如此,也是彰显了太祖定下的东宫太子名正言顺的规矩。

皇后没有说重开东宫的不稳定因素,只突出了东宫的尊崇地位,这一番说话,合qíng合理,半点都看不出她的隐秘心思。她很清楚,只有从大义、尊崇上面去说,长泰帝才会认为这个主意可行。

封宫?容朕再想想。长泰帝开始考虑皇后主意的可行xing,封宫的事qíng,在大永朝也不是没有出现过,不过大多是针对贤后或宠妃的,封宫意味着独一无二的尊崇和宠爱。

现今可以变通用在东宫事上吗?既不违祖制又能显示太子之尊,这似乎也是可行的。

从坤宁宫离去之后,长泰帝召来了太常卿季子白、礼部尚书魏晋度和宗正卿上官棠,共同商量封宫的事qíng,询问此事是否符合礼仪,是否符合祖制等等,更重要的是,是询问此事是否可行,会不会引起朝堂和百姓的言论。

本来安置东宫此事,也不算什么大事的,但是在大永现在无储君无继嗣的qíng况下,这件似乎也成了大事,竟然要太常、礼部和宗正这三个部门来商量这件事。

其实季子白和魏晋度认为这完全是个无关紧要的事qíng,封宫与否,有什么差别呢?太子就是太子,东宫就是太子居住之所,若是皇帝大行,太子连东宫都不需要住了,哪里还涉及什么尊崇不尊崇的事qíng呢?

朝臣和百姓以继嗣为忧,可不是以封宫与否为愁!不过他们转念一想,封了东宫,免得帝后睹物思人,早日定下皇储,说不定也是件好事。

季、魏两人统一了意见,上官棠那里就更没有问题了。他本是闲散宗室,虽挂了宗正卿的职衔,却是大事不管小事不理的。

本来,宗正寺一年到头也没有什么事的。这封宫的事qíng叫他来商量,他自己都觉得奇怪。

臣等以为,封宫可行。于是这三个人都异口同声地回答,表示赞同这个事qíng。就这样,封宫一事就定下来了。

东宫封宫,并没有在朝堂上引起多少波澜。首先是因为主理此事的太常寺、宗正寺和礼部,对此都是持赞同意见,这底下的官员,就不好说什么了。

沈华善听到这个封宫的旨意之后,总感觉有不少怪异的地方,然而他又说不出这怪异所为何来。

东宫封宫之后,帝后和百官的注意力从恭太子上转移了开去,悲伤的气息渐渐散去了。

长泰帝每日要处理那么多政务就不用说了,皇后也因为封宫事心遂所愿,近日来气色也好了不少。至于百官们,该理事的理事,该升调的升调,似乎和恭太子在世时没有什么两样,整个朝廷平静如镜面湖水。

只是这平静下的暗涌,许多官员都心知肚明:太子既薨,继嗣为忧。择一皇子以立太子,是当前最重要的事qíng!

到了这个时候,夺嫡已经摆上台面了,国不可长无储君,册立新的太子是如在眼前的了。那么,究竟哪个皇子会是下一个储君呢?这是大永所有官员时不时在想的问题。

这些皇子全部都非嫡非长,长泰帝对谁也没有过分偏爱或厌恶,究竟哪个皇子会被立为太子,这真不好说啊不少官员已经在思考站队的问题了,从龙之功的风险是巨大的,但若是成功了,回报也是巨大的。

只有极少数的勋贵之家,如镇国公府和永靖侯府等,不参合到夺嫡之事里面去,因为他们一向只忠于皇上忠于皇室,族中子弟也多尚主,历代的皇上都不会亏待他们,所以无论哪个皇子上位,对他们的影响都不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