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页(1 / 2)
第十七章取笑
当下几人被请进堂屋,安于夏和罗芷蕴都叫过自己的丈夫给余欢介绍,安于夏的丈夫名为刘举言,是关内贩卖糙药的商人,罗芷蕴的丈夫名为袁沐燃,现下在西北从军,因立下功劳才得以获假陪妻子回娘家探亲。余欢也叫过红绡,说是楚淮的远房妹妹,现在跟他们住在一起。
几个男人在太师椅上坐了,也给楚淮留了位置,女人们则坐在屋里的小圆桌旁说话,可楚淮寸步不离余欢,低着头挨在她身边,好奇地打量着屋里的摆设。
刘梦梦大声与刚刚守在门口的丫头说:快去弄几块糖来给阿欢的丈夫吃。
安于夏和罗芷蕴的脸色都不好看,她们都明白刘梦梦心里对余欢的那点龃龉,可实际上这件事余欢并没有责任,余欢不愿嫁武大洪,刘梦梦愿嫁,不愿嫁的反而有了错?况且打从余欢三年前落户元宵镇开始她们几个便一直jiāo好,纵使有什么不满,也不该如此摆在脸上。
武大洪在众人中年纪最长,啧了一声与刘梦梦道:尽胡说!一个大男人吃什么糖?快让妹夫过来坐坐,我们说说话。
刘梦梦似笑非笑地,怎么不吃?他们这样的最喜欢吃糖。说着问楚淮,你说,你喜不喜欢吃糖?
楚淮抿着唇不吭声,可不难看出他十分意动,拿眼睛一个劲儿地瞅余欢。
余欢笑着问他:想吃吗?
楚淮扭扭身体,能吃吗?
余欢想了想,只准吃一块,晚上回去还要擦牙。
楚淮立时笑咧了嘴,连忙点头答应。
以前余欢经常给他买糖吃,可有一回他吃疼了牙,余欢就再没给他买过,害他伤心好久,每天晚上都要敲一敲那颗让他疼的牙齿,教训它!
刘梦梦没料到余欢会是这种反应,就好像一拳打进棉花里,闷得她胸口生疼。安于夏也微蹙着眉仔细看余欢的神qíng,见她并没有丝毫勉qiáng,似乎根本不介意楚淮的短处bào露于人前,让她越发迷惑。
罗芷蕴脸上挂不住,连忙说:也给我几块,我也想吃呢!
那丫头憋着笑转身去了,余欢这才问楚淮,想去那边坐坐吗?
楚淮往武大洪那边看了一眼,那三人都是笑呵呵的样子,他也就朝他们笑,然后说:我吃完糖就去。
余欢就先拉着楚淮坐到圆桌旁,问起姐妹们的近况。
几个姐妹中刘梦梦嫁得最早,罗芷蕴和安于夏都是去年出嫁,其中安于夏嫁得最远,她与刘举言是指腹为婚,刘家家贫,迁往关内后才渐渐殷实起来,两家那时虽然没了联系可刘家也没有赖婚的想法,主动找上门来履行婚约,夫妻二人感qíng很是不错。罗芷蕴与袁沐燃则十分有缘,那时袁沐燃尚在北关从军,一次出营办事偶然救下前往关边探亲的罗芷蕴,两人在山里困了两天,出来各自禀明父母口头订下婚约,又趁探亲休假时办了亲事,随后袁沐燃跟着袁振将军拔营西北,罗芷蕴不愿与丈夫就此分离,连元宵镇都没回就千里迢迢地一路跟随过去,现在在西北一处小镇落了脚。
随后她们又问起楚淮,余欢道:他原是京城人,与我幼时订亲,后我家遭变流落关外,他也患了病,在京城治了五年也没有痊愈的迹象,他父母已经去世,又不忍拖累兄弟,便来关外投奔我。
这番话与刘梦梦的话没有一点搭边儿的地方,安于夏惊道:原来你当初说早有婚约在身竟是真的?
当年武大洪想娶余欢,余欢便是以已经定亲为由推拒了。
余欢笑道:自然是真的。
罗芷蕴却是听哭了,又不好意思当着众人的面擦眼泪,只将头扭到一侧不停地眨眼,吸着鼻子说:怎地好人不得好报?姐夫这样周全的人物竟得了这样的病!
安于夏心里也不好受,心中又很是佩服余欢,余欢家里的困境她们都看在眼里,但饶是如此,余家还是认了这门亲,并待这楚大郎十分真心。
余欢听到她的感慨颇为不好意思,其实他以前不太好相处,现在这样子我倒很喜欢。
安于夏原本心里还有唏嘘,可见余欢说得真心,心里那些感慨便消散不少。说起来,几个姐妹xing子各不相同,她是比较心高气傲的一个,当年若是真与刘家联系不上,她宁可遁入空门也绝不留在家里受人指点;罗芷蕴天真单纯,什么事都挂在脸上;刘梦梦虽喜欢攀比,但嘴硬心软,心地总是不坏,就是对余欢这道坎过不来,其实刘梦梦是在埋怨武大洪,可又不敢朝武大洪发脾气,便只能把气撒在余欢身上;而余欢,是她最看不明白的人。
余欢很稳,稳到她都不明白余欢的底气何来,明明是最贫苦的出身,可不管站在谁的身边,哪怕面对镇上首富武大洪,她都不会有半分怯懦,明明还是个小姑娘,可却比她这几年见到的所谓贵人更加能定人心神,那种感觉并非靠衣着打扮、金银首饰堆砌而来,而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一种气势,就像现在,余欢明明穿着最不起眼的粗布衣裳,带着神志不清的丈夫,坐在这里却比在场的任何一人更加随意自在,不觉间便能成为人群中的焦点。
罗芷蕴见余欢语出真心也松了口气,拉着余欢说起许多往年的事,又笑道:你和余叔的xing子我都喜欢,我爹说你们家以前一定是很了不得的人家。
安于夏微哂,罗芷蕴的父亲是行伍出身,早年走过不少地方,见识自然不浅,只是这种议论旁人的话家里私下说说就罢了,也只有罗芷蕴会不管不顾地当面说出来。不过想想,这话却也不错。
想当年余欢父女初来元宵镇时落魄得没有片瓦遮顶,可也不见他们愁,父女两个在大树底下也能对付一宿,早上起来后照样耍贫斗嘴,没有一点烦心的模样,旁人问起只说是家里遭了变故只剩他们父女两个,后来镇民们看他们可怜,就给他们指点了现在的居处,那里原住着一个无儿无女的老太太,病了许久,他们给老太太伺候终老,又发了丧,最后名正言顺地继承了那个小破院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