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7页(2 / 2)

加入书签

小沙弥口才不错。贺穆兰点了点头。若是陛下没有下令僧人还俗,我觉得凭你化缘的本事,应该也饿不死。

这是我三师兄说的。爱染笑了笑,他每次下山时,都不说自己去化缘了,而是说我去劝人行善了。

是个人才。贺穆兰点了点头。所以,你身前一天到晚绑着不离身的包裹里,其实装的是你的钵吗?

看形状确实圆圆的,而且也不能显露于人前。

不。爱染拍了拍肩膀上的包袱。这是我师父。

原来是你师父等等,什么?你师父?咳咳咳咳

贺穆兰差点被自己口中的面汤呛到,咳咳,什么你师父?

不会带着一个脑袋吧!

那也太惊悚了!

是。这里面装着我师父的遗骨。我师父圆寂后,我听从他的遗嘱将他化了,带下山来。我师父在报恩寺里出的家,后来才去的云白山,按照规矩,我要把他的舍利送回报恩寺,放入浮屠里。

阿单卓本来只是边吃边听,猛听见那个自己帮忙拿过的包裹里居然是人的骨灰,一口汤面顿时从鼻孔里喷了出来,嫌恶的贺穆兰差点没跳起来。

阿单卓你太恶心了!

对不起,我我我吓到了

不过是骨灰,有什么好吓到的!

可是爱染有时候拿它当枕头啊!

也许是有爱染一路不时的冒出惊人之语,也许是多了一个人后多了不少事qíng,这一路走走停停追追赶赶,居然也不无聊,终于过了十天左右,他们一行人到了东平郡的平陆爱染要去的目的地。

贺穆兰一行人进入平陆的时候,很快就感觉了有些不对劲。

这地方从爱染的介绍里,是个佛风颇盛的地方,就在一地之内,有报恩、徐林、缘来三座寺庙,僧众也不少,且寺庙中有田地供养,自给自足,并不十分清苦。当地的百信笃信佛教,常常入寺拜佛,参悟禅意。这里的百姓xing格温和,对待外人也很和善,是个民风极好的富庶之县。

但贺穆兰等人进了这里,却发现街上的行人寥寥无几,非但如此,每个人行走间都非常仓惶,看到外人更是连头都不抬,脚步匆匆的就过去了。

爱染的师父是在这里的报恩寺出家,而后出门游历,游历到了云白山这个地方,突然得到佛祖托梦,说是他需在此地修行,方可成佛,于是一留就留了几十年。他凭借自己的本事,在山中搭了一座小庙出来,又收了四个徒弟,分别叫嗔染、贪染、痴染和爱染,也不拘着他们去留,每日给他们讲讲经,说说佛经里的道理。

贺穆兰听到爱染的描述时,就对教养出如此奇人的此地产生颇多期待,可到了此处,却发现和他说的完全不同,不但街上店铺很少,连城门官也比其他地方要更贪一些。

入城时,他们可搜刮了比其他县城更多的东西。

爱染也没来过平陆,贺穆兰一直坚信路在嘴上,拦了路边一个年轻人,就问他报恩寺在什么地方。

结果那个年轻人慌张的看了他们一眼,一句话也没说,往后连退几步,掉头就跑了。

贺穆兰再拦了几个,不是吓得跑掉,就是连连摇头说是不知。连番几次后,贺穆兰便知道报恩寺肯定是出了什么事,也不再打听,带着两个孩子找了个看起来较大的客店,先住了进去。

贺施主,可是报恩寺现在出了什么问题?爱染也不笨,见贺穆兰先住进店里,又不着声色的拿了点ròugān和店里的小厮闲聊,便知道有什么不对。

不是报恩寺出了什么问题。打探一番后回来的贺穆兰脸色不太好看。不,应该说,不光是报恩寺出了问题。

她满脸都是不敢置信。

皇帝陛下颁布了灭佛令,如今已经传到了平陆,也张榜公告了。

什么灭佛令?阿单卓纳闷地问:是要捣毁所有的佛像吗?

不是。贺穆兰心qíng变得很糟糕。陛下下令禁止供养沙门,若有隐瞒,诛灭全门。野寺僧人不还俗的,一律诛杀。原本五十岁以下僧众还俗,五十岁以上僧人依旧在寺庙里修行,可因为这个,也没法子好好修行了。

贺穆兰黑着脸咬牙说道:有些衙役官吏,借着搜查未还俗僧人的名义,三不五时就去搜查这些佛寺,顺手牵羊走一些东西。没过多久,顺手牵羊变成明抢,明抢变成杀人越货,那些年老的僧人无人供养原本就很可怜,这么一来,连活命都没可能了,只能想法子活路。

现在三座佛寺的僧人,早就逃了个gāngān净净。这时候谁要去三座佛寺,几乎就等于说自己还信佛,家中可能养了沙门。所以他们一听到我打听报恩寺的事qíng,都怕受了连累,跑了个gān净。

灭佛吗?

爱染的眼睛里突然积蓄起泪水,那泪水来的如此汹涌,一下子就打湿了他的脸颊。

爱染本就枯瘦如柴,如今被泪水洗过后又圆又大的黑眼睛,看起来更是格外的触目惊心。

他吸了吸鼻子,不甘心地叫出声来。

可是佛在我们的心里,怎么能灭的完呢?山下的人为什么这么奇怪?灭不了的东西,为什么一定要灭呢?!

贺穆兰第一次见爱染爆发,吓得上前一步捂住了他的口鼻,生怕此地的店家听见,生出什么变故。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