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页(1 / 2)
恍然大悟。这宫中果然是有内jian的!浣月山庄里的刺客,邀月楼前的黑影,追杀文泽与文浩的人只有宫中有内应,定怀太子的人才能知道宫内动态,及夜闯紫禁城如履自家闲庭。我心一紧皱眉问道:嫔妃中也有定怀太子的人?这人是
琴贵妃冷冷道:也许是我,也许是你。此人一天找不到,大家谁也不能真正逃脱gān系。你们还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争天子心!他只怕早派人暗中将所有嫔妃家底细细筛过一遍,你们竟然不会想到!这些日子他召幸嫔妃为何要除去衣衫送至养心殿,不是怕你们刺驾又是什么?
闻言脊背陡寒。我如暗夜置身冰冷汪洋,只知不由自主地随着巨làng浮沉,却看不清身旁的暗流与漩涡。
琴贵妃已猜出十之八九,因叹道:爱天子便是这般辛苦。你既然爱他不渝,便得忍受他的疑与他的变。一旦他不再受人左右,你还须得无条件接受他的霸
心跳突然少了半拍。胸口如被某人的手猛然一揪,我惊道:什么?皇上他他居然也会受制于人?
琴贵妃又看我一眼,冷笑道:他若不受制于人又怎么会时机未到,很多事qíng他管不过来,或又故作糊涂罢了。妹妹可知他为何常说有负于我也罢,我现在这样倒也没有道理责怪于他。
妹妹,她看着我说:皇上本是聪明绝顶之人,迟早会设法摆脱背后那只大手而真正君临天下。你好好保重自己,是一定会见着这天的。而我我
说至此处她却又不说完,端起酒水一扬头猛然抽进口中。酒劲凶猛,呛得她两颊更加绯红,连连咳嗽喘息。
我忙起身过去将手抚上她红色后背,反复想了一想终于劝她道:娘娘又何苦作践自己?别说我们这些活着的人看在眼里担心,便是便是那去了的在天上看着,能安心么?
长评:《梅树下温一壶月光,可以此文酌酒》
网友要多牛有多牛先生为本书写的长评,作者爆汗中
标题: 梅树下温一壶月光,可以此文酌酒
-浅评《媚行深宫》文笔及人物层次
此文起先我看好它的文笔,后才看好其它。
作者文字功底不错,文笔十分优美,竟似隐约有曹雪芹曹公之遗风。写作手法也借用《红楼梦》中手法,比如女主柳荷烟在《家宴》一节中,以自己荷烟二字吟写的对联芙蓉烟雨沉睡六宫chūn梦一句。作者提示说,各人对联会隐含各人心思或最终命运。那么不难想到,女主最后一定会是宠冠后宫的主儿。否则怎么会六宫嫔妃的chūn梦都去沉睡,独她一人清醒风光呢?
琴贵妃联的是无心剪窗烛有琴断夜弦一句。很显然,作者借用了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与岳飞的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两句诗。共剪西窗之烛,当用在夫妻身上。琴贵妃与龙文泽这位天子是夫妻,可她分明在天子身上无心,她的心在别人身上。但她却得不到那人,只好感叹没有知音听,只有qíng断夜弦。
作者在文中原创的几首诗,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林媚儿在《媚行深宫》里写的两首。将林媚儿的妖娆与悲伤表现得比较到位。虽然诗写得并不是很好,但这个我可以理解。作者笔下的林媚儿并不以诗见长。她是一个歌舞者,所以她的诗没有女主写得好,很能够理解。如果书中每个人的诗都写的好,那么这种写法就会是这本书的一大失误。
后来觉得人物很有层次。
首先我比较欣赏的是作者描写的龙文泽前后问话的两节。书中龙文泽曾两次问过女主怕不怕自己。同样是两人男欢女爱之时,同样是在红帐之中,但作者描写出的却是不同的两层含义。第一次龙文泽问这话,是在一种十分放松的qíng况下。他作为一个成年男人对将初夜jiāo给他女人的对话。这时侯他该是一种近乎戏谑的、甚至洋洋得意的心qíng;但第二次,却是在他与龙文浩王爷遇刺,知道刺客竟是原来的太子,自己的手足兄弟时。我认为那时他的心里应该是比较虚,比较气,他再问女主这句话,其实更多的是想安慰、证明、发泄。
作者在用字不多的前提之下,能将一个人两句相同的话,不同的心qíng传递给读者,也算难得。
女主柳荷烟写得也比较有层次。
比如,她获罪倒底前是名官宦人家的女儿,因而她不象小萝那产言出无忌。德仁太后问她问题时,她会一一揣摩回答。就此六字,生动写出女主所受的教育背景;初遇天子时,她当他是坏人,因而计捉天子对着他言笑不禁。但一旦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她便有所顾虑,不敢承认自己比天子的画画得好;以前她不怕死,动不动就想到死。为什么?第一因为她一条命是捡回来的,而她家中又无人做官,了无牵挂。第二,那时她什么计策都不会只会被害,不如去死;第三,她认为龙文泽并不喜欢她,所以她生而无趣因此她敢替德仁太后挡剑,会计捉刺客,敢顶撞第一宠妃良妃,对良妃说出那句当心斩糙不除根,chūn风chuī又生的话。因而与太后打赌,她宁死也不去求天子救她。
后来当她与她心爱的人qíng浓意浓,她有了应付其他嫔妃的办法时,她就再也没有想过要去死了不是?
所以我说这个人也写得有层次,很真实。不象有的书,为了表现女主就将女主写得天仙一般,找不出凡人痕迹。那种偶像派的小说,看则美,实则空。我是不喜欢的。
除了男女主角外,其他人的层次也丰富。qíng节也还算是曲折。就更新上传的几十节来看,作者几乎每个章节都在打小小埋伏,吊人口胃。又在适当的地方解一解谜,满足读者心理需要。这种写作手法是比较好的,它让读者越陷越深,yù罢不能,却又不至于等文等得心慌。
作者在给人物取名上,我个人认为也颇有一点意思。也借鉴了《红楼梦》中的风格。比如反面人物用反喻:良妃明明恶,却偏给她取一个良字;安嫔最是器张不安分,却在她头上加个安,岂不是天大讽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