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7页(1 / 2)

加入书签

珍珠其实不大在古玩行里出现的。这玩艺儿有保质期,都说人老珠黄,时间久了就没了光彩,怎么也不可能出现什么杨贵妃用过的明珠,郑和下西洋捞上来的宝珠之类,就连大名鼎鼎的随侯珠,都没法保存到现如今。

没得吹,自然就没法往上贴“附加价值”,也就没人做这生意了。真能勉强吹一吹的,大概只有所谓的“夜明珠”,但其实多半就是萤石,也不怎么值钱。

因此胡原说出这个“九曲珠”来,邵景行都觉得惊讶——这有啥好吹的,一颗长得曲里拐弯的异形珍珠?也没听说历史上有过这个东西啊。

“有的!”胡原一看邵景行感兴趣,立刻来劲了,“九曲珠可是孔子见过的好东西。说是孔子在陈绝粮那会儿,陈侯拿出一颗九曲明珠,说是没法穿线,让孔子想办法。孔子也没招呢,还是遇到个采桑娘,告诉他在蚂蚁腰上系根线,让蚂蚁爬过九曲珠孔,这才算穿了珠。于是陈侯送了孔子粮米,让他离开——”

“扯,又扯……”邵景行都要听不下去了。这玩艺显然是些野史俚传,而且孔子是啥时候的人了,春秋年间的珠子拿到现在,还能看吗?再说了,就算珠子是真的吧,那也没什么了不起啊,不就是珠子里打的眼儿多拐了几个弯吗?这有啥难的,真是哄人不要太容易。

胡原笑起来:“可不就说么。当时一说出来九曲珠,险些没把人笑死。可那人坚持说他曾经见过类似的珠子,说那个珠孔是天生的。”

邵景行觉得这简直是侮辱智商:“太瞎扯了。珍珠怎么形成的我还知道,怎么可能出现天生的九曲孔。”难道珠蚌在分泌珍珠质的时候还会记得留个眼儿出来?你怎么不说这个珠子里头钻出个寿字儿来呢。

胡原一拍大腿:“可不就是这么说的么。但是那人红头赤脸的争辩——年纪大了,大家伙都怕他犯心脏病,好说歹说才给哄走了。说起来也是这一行里有点名头的人,闹这一回,大家都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邵景行倒有点奇怪了:“这么坚持?”照胡原的说法,这说九曲珠的人在这一行里还颇有点名气。这样的人一般说话都比较谨慎,生怕哪回走了眼砸自己招牌。这么闹得急赤白脸的,莫非真有九曲珠这种东西?

“说来是挺奇怪的。”胡原看他有动心的意思,立刻添油加醋,“要说这珠子里钻孔,咱们现在的手艺要打个九曲孔还好说,真要是放古代去,就春秋时期,往珍珠上打个直孔都不是很容易的事,更别说九曲的了。我也琢磨呢,莫不成还真有这东西?”

“不是有人说是舍利子?珍珠和舍利总能分得清吧?”别看舍利这玩艺吹得神乎其神,说什么大德高僧肉身焚烧,留下光彩照人的宝物云云,其实绝大部分舍利子不是像骨头就是像石子儿,绝对没有珠宝那么好看的。

胡原挠挠头:“那东西我也看了,说真的,我也觉得比较像珍珠。可要说是舍利吧——这舍利里头也不敢说就没有这样的。主要是当时送来鉴定的人说了,原本是从印度一家佛寺弄出来的……”

邵景行一听就明白了。这是偷偷花钱从人家佛寺里买来的舍利子,真要说起来算得上走私文物了:“既然是从佛寺里弄出来的,怎么这会儿又来鉴定?”难道当时买的时候都不管真假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