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45页(2 / 2)

加入书签

学宫门前,一名稷下学士,面对旁人问难,不应而退,此事于稷下学士而言,后果不亚于方才那番对崔莞的叱喝。

故而,那名中年学士深深的望了崔莞一眼,沉声道:“汝且问罢。”

即便心知肚明,待亲耳听闻应声时,崔莞心中仍旧止不住微微松了一口气,她颔首,神情端正,声音清如泉涌,涓涓流淌至众人之耳:“请君明听,挽第一问,君可与挽有一丝血亲?”

此话一出,那严正以待的中年学士不由一怔,他虽不信这少年能问出何等惊世之言,但多年的修养心性,礼仪风度,均不会令他有一丝一毫的轻视与疏忽。

可没想到,这少年的第一问,竟如此简单!

非但那中年学士怔住,便是松柏下侧耳倾听的学子儒生们也俱是一怔。

这一问,是如此的显而易见,莫说中年学士,便是他们任意一人均可作答。

怔忪片刻,那中年学士敛下微泄的心绪,沉声应道:“无。”

“善。”崔莞颔首,眉目间流转出一丝若有似无的沉凝,她扬起声,再道:“挽第二问,君可有为挽启蒙,教挽识字,授挽解惑之责?”

清朗的声音刚刚入耳,松柏之下不由响起一阵细微的嗤诋,拜稷下学士为师,是世人梦寐以求的机缘,倘若这少年当真有此福泽,今日也不会被拦于学宫门前了。

一时间,众人再看向崔莞的目光中,透出毫不掩饰的嗤嘲,轻蔑。

中年学士心中亦是泛起一丝不悦,不过,他仍颇有风度的摇头,道:“无。”

“既然君非挽血亲,又不曾为挽师,怎可言之凿凿,挽乃无德无识之人?又怎可信誓旦旦,挽不配踏这青云之阶?”崔莞在屋檐之下,本是逆光而站,此时此刻,已让人难以看清脸上的神情,唯有平静,淡漠的声音缓缓传出:“此乃挽第三问,望君解惑。”

她的声音,清朗至极,漠然至极,传得极远,极开,不但学宫之外,便是学宫之内,诸子台上,亦有所闻。

刹那间,那名中年学士沉稳的面色,变了。

确实,他并非崔莞血亲,未曾亲眼见其为人处事,又非崔莞授业恩师,亦不知其才华学识,仅凭一行便断定她无德无识,过矣。

一片沉寂之中,中年学士缓缓颔首,沉哑的说道:“此事,是吾之过。”他坦然的承认,是自己行事不够慎密,是他言过仓促,可这句话出口后,他双眸顿时一瞪,大声言道:“然而,你这小儿,无帖无荐,登青云,闯稷下,焉能自认有礼乎?”

滚滚喝声如雷,惊得四下又是一静!

崔莞直直的立在远处,眸光沉静,毫不退让的与那中年学士四目相对,少顷,她忽的垂下眼帘,长长的叹出一口气,不再言语,转身便沿着石阶一步一步往下走去。

那始终挺如苍竹的身影,与登阶时一般,不骄不躁,从容优雅,随着脚步声传开的,是一声清脆而冷冽的大笑,含着无奈,含着悲悯,震人心魄。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