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页(2 / 2)
阿弥陀佛。
她绝对碰不上。
可是走着走着,她越来越觉得不对劲。
前面那一个个拱起的土坡是什么?
是坟。
两千年后本市全面推行火葬,她的外公张云来去世,郑雪珍女士却死活不让人拉着去火葬场。对这件事,她相当有印象。但是屁民怎么能拦得住伟大的政策,外公还是被拉进了第一批火化的名单里,进去一个人,出来成了一盒子。
后来,就葬在了清源村这片山上。
王翦终于想起来了,她来过。
只是她每年清明来的时候见到的坟茔绝对没有这么荒凉,大多都修葺地很干净,甚至有几座还很气派。假如公墓相当于活人的商品房,那么这种私墓就相当于私人别墅了。两者的区别,并不难想象。
八十年代初的时候,改革的春风其实还没有彻底吹开。清源村大部分人仍然靠生产队集体产出分配,粮油票健在,有些东西有钱无票也买不到。家里情况好点的,要是出个当兵的在部队留下提干,那就无异于飞黄腾达了。可惜清源村大概风水不好,她从没听说过哪户人家是因这个发家的。进了部队的有,但都服役期满就退役回家了。好在那些人管分配她爸就是。
三年京城兵,好像还是个炮兵团,回来就进了国营单位的制图部门。只不过命不好,干了没几年这碗大锅饭就让国家给砸了,他跟承包人犯冲,负气出来另找工作,从此后却没再风光过。
然而改革开放的春风总是吹倒了一片老叶又催生出一片鲜嫩新叶,谁会赶时候懂抓时机,谁就是那片新叶。她爸是爬不起来了,但总有人爬起来。
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后期,十年时间里,清源村就拔起了好几座工厂,解决了附近几个村的就业问题,更把整个镇的经济水平都带了上去。王翦死的那时候,清源村就成了全国工业示范村,听说还是个全球某行业的中国采购基地,在全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
所以后代子孙没有忘本,觉得自己能够发迹肯定是祖坟冒青烟,个个发了财后就开始修缮山上的这片乱坟。
死人住的地方都这样,活人住的就更没法形容了。
她印象里的清源村,进村的时候就有个高大气派的复古牌楼。开车再跑上一里地,就能看到成排的三层小洋楼,像一个个泊来妞一样,透着中西合璧的妖娆。
于是,她外公外婆那个二层小楼夹在那其中,就相形见绌了。
王翦那个时代,人们的价值观也翻天覆地,有钱的都回农村批宅地基起别墅,没钱的才在外面过。她爸一辈子的运气可能都用在买房这一块了,在经济没有腾飞以前,为了洋气地迎娶她妈,咬牙倾囊埋下一套房。几年后房价飞涨,他咕噜一卖又换了套三居室的就是王翦不幸牺牲的那套了。
不过他们虽免去了租房的尴尬,但到底与能炫富差了好几个等级。于是每次回到外婆家,她爸总看郑雪珍女士的冷脸。一会儿说谁家女婿的股票怎么怎么涨了,一会儿又指着对门大别墅羡慕,死前能不能住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