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7(2 / 2)
他们感觉自己已经看破红尘、四大皆空, 随便秦砚再有什么惊人发言,他们都不会觉得奇怪了。
难怪之前各自报社、媒体在派遣人员的时候,领导反复坚持要选心脏好的、承受能力强的记者,看来领导是早就知道了秦砚的德性。
秦砚看到台下千篇一律的面目表情,他也觉得有点无聊,继续解释自己刚才说的那句话:
“大家可能不知道《剩余淤泥》这个剧本其实是谢北杨在我们华砚公司的剧本评选之中一眼看中的,他当时向我强烈推荐这个剧本,并且表示想要担任秦砚,希望能够让这个故事被更多的人看见。”
“从任何角度而言,《生于淤泥》的立项很大程度上都是谢北杨努力的结果,否则我也无法鼓起勇气,根本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拍一部非商业片。包括在后来剧本修改、电影创作、演员选择方面,谢北杨都给我提供了很多很有用的建议。”
记者听到这儿的时候,隐隐约约觉得有些奇怪。
一般情况下都是导演拿着剧本去找演员,给演员说这个剧本好,由你来表演很适合。这天下哪有演员拿着剧本去找导演毛遂自荐,而且还是去找秦砚这样的大导演。
偏偏听秦砚的意思是,这件事儿还成了。甚至秦砚可以毫无芥蒂地说《生于淤泥》是因为谢北杨才得以立项,这不是把《生于淤泥》的荣誉分了一大半给谢北杨吗?
导演对于自己电影的主导权都很在意,更何况秦砚这个在业内有名的行业暴君,连拍电影都不允许别人指手画脚的人,公开承认谢北杨对于这部电影决定性的作用。
无论是逢场作戏,还是真心实意,这都有无数可以发挥的想象空间。难道秦砚和谢北杨之间的关系真的好到这中毫无保留毫的程度?
毕竟今天的关注点还是在这涉及数亿华夏币的池塘基金上,他们只能暂时把这些疑惑给按了下去,很多年之后他们才知道自己到底错过了什么。
“但是从选定《生于淤泥》剧本开始,我们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拍这部电影,为什么它能够一眼就打动我们。”
“答案很明显,我们都是被刘大力的故事所感染,我们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看到刘大力的故事,从而能够去关注和改善我们国家底层教育的问题。”
“我想这一点上,我们整个团队都是成功的。《生于淤泥》有没有让大家看到一个自己不曾了解、可以忽略的世界?”
“不知道我作为一个导演在大家心中是否合格了。”
讲到的这儿时候,秦砚停顿了一瞬间。每个人都回想起自己在电影院看《生于淤泥》的触动,每个人都在情节的淤泥里,挣脱不得。
秦砚的语气很平静,没有任何的抱怨。平心而论,《生于淤泥》是一部成功的电影,而现在所以的争论都超越了电影本身的范畴。
“问题又来了,我作为一个导演,能够通过电影去让更多的人关注。除此之外,我们就不能够推动一部分后续的工作吗?”
“《生于淤泥》从一开始的目的就是为了让问题得到重视和解决,我们接下来所有的选择、所有的决定都是朝着这个目的而不断前行。”
“谢北杨很大胆地对我说道,反正我们也不差钱,拍一部电影来回馈社会吧。”
“于是池塘基金基本和电影立项,这部电影的投资方只有一个人,区区不才、正是在下。从头到尾,连华砚公司都没有参与投资,就是为了保证我对于资金绝对的掌控权。”
说到这的时候,秦砚停顿了一下,然后望向谢北杨。其实只是一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