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374(1 / 2)

加入书签

依旧全情投入于角色之中。

最后一幕是“刘大力”在监狱里和检察官的对话,但是检察官并没有入镜,画面之中只有谢北杨。

而且谢北杨的整个独白三分多钟,是全局最长的镜头。

单调的牢房、黯淡的灯光、憔悴的妙容,这让整个镜头相当的乏味,而且也没有更多的剧情爆发,所有的内容、情绪全部隐藏在谢北杨的台词与表情之中。

可以想象这是一个多么无聊、苦难的镜头。

为了酝酿这个镜头的情绪,谢北杨不知道私下准备多久。哪怕如此,这也是第七遍了。

漫长到谢北杨的情绪已经有点崩溃,嗓子明显有点沙哑。中午也没有休息与吃饭,整个剧组一直在忙碌,不知道这一幕还需要拍多久。

然而秦砚却越来越满意,因为他发现谢北杨的情绪越来越沮丧,越来越贴合“刘大力”这个角色。

“那你告诉我,我还有其他的选择吗?”

“卡!”

秦砚努力压抑住自己的兴奋,在确定收音工作完成后,他总算大声宣布道。

刚才谢北杨的表演实在是太精彩了,他已经完全把“刘大力”这个角色对于人生的迷茫完全展现出来,尤其是那一种对于生活已经彻底绝望,走上犯罪道路的无助,这一刻谢北杨就是“刘大力”!

最后检察官问他是否还有什么其他想说的时候,刘大力的眼神之中又爆发出一种名为“希望”的目光,他说道:

“检察官,我要是进了监狱,好好改造出来还能够适应城市生活吗?”

那一瞬间,谢北杨所绽放出来的目光,实在让人动容,再加上整个故事烘托的气氛,让片场每个人对于“刘大力”这个角色都更加心疼。

有一句话听起来可能有一点的奇怪,但用在刘大力身上却十分合适,“错的并不是刘大力,而是这个世界。”

秦砚在检查了刚才的镜头之后,立刻立刻宣布《生于淤泥》正式杀青。

所有人都忍不住露出了庆幸、激动的表情,这4个多月的拍摄实在太折磨人了。

一开始只是觉得剧组环境太差,农村、工地、勾栏之地,然后开始抱怨秦砚对于剧组要求太高。

演员就不用多说了,秦砚对于整个剧组的要求同样也高到夸张。

为了还原当年的社会,当年的建筑、理发店的招牌、日常用品等等,都得进行还原。

道具师们头发都快掉光了,才搭建起一个个勉强符合秦砚要求的拍摄场地。

服装师也没好到哪儿去,秦砚对他们的要求很简单,就是还原。农民、工人、特殊工作者……

但最重要的还是剧本营造的氛围实在太凝重了,尤其当谢北杨和奚芊芊这些演技出色的演员们,把剧本之中描写的世界逼真的还原,每个人都感觉自己好像就是主角们,在淤泥里挣脱不得。

秦砚的高兴仅仅持续了几秒钟,在剧组相互庆祝的时候,秦砚却把目光投向了谢北杨。

谢北杨身边已经围了一群工作人员,正在向他贺喜。谢北杨也带着微笑和他们交流。

不能不说,谢北杨在剧组的人气真的高,甚至还隐隐盖过秦砚这个导演一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