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361(2 / 2)

加入书签

也只有秦砚和刘正文这样的老搭档,才有这样的默契相配合,完成主摄影的工作。

刘正文并没有怨言,因为他知道自己镜头下的谢北杨,绝对没有秦砚镜头中的谢北杨具有魅力。

不是指外貌的英俊,而是那种精气神的展示。

在环顾四周一圈后,谢北杨的脸直接出现在屏幕之中。这个时候的谢北杨和一个月之前又有了明显的变化。

最大的变化还是谢北杨的头发。谢北杨的发型一直有设计师负责,为了迎合市场主流的审美,谢北杨这两年一直都是比较俊秀的发型。

而现在极具潮流感的刘海全部消失不见,只剩下如同被狗啃过的寸头,贴在谢北杨的头上。

谢北杨,现在完全已经是主角“刘大力”了。

农村的孩子就不爱美嘛,爱美。

但刘大力完全没有这个条件。因为他每天早上5点过要起床喂鸡、打扫猪圈,还得挑水施肥。

等忙完这一切之后,刘大力还得走接近一个小时,来到镇上上课。

刘大力也想每天多睡一会儿,所以他选择把自己的头发剪得短短的。

这样一来洗头就能节约两分钟,他所做的一切都是要只是为了能够让生活继续下去,为了让自己还能去学校上学。

至于刘大力的头发为什么像狗啃的一样,因为这是刘大力自己剪的。

这些情节交代在电影之中都不会说,因为《生于淤泥》的主体部分全部在辍学之后。

现在拍摄镜头只有最多几分钟,而且还是插叙、倒叙呈现,等电影上映恐怕也没有多少观众会发现这些细节。

但剧组依旧做得尽善尽美,让一切都经得起推敲。

农村贫苦孩子还留个最流行的刘海?抹上发胶?干农活的时候也不会乱?

这不是糊弄观众吗?

虽然是《生于淤泥》的第一场戏,就已经要求谢北杨展现出自己的演技。

根据剧情,刘大力应该已经做了大量的体力劳动,而且只吃了半个玉米馒头,应该又累又饿。

另外一方面刘大力又要流露出对于知识的向往,精神应该相当亢奋才对。

这是一种十分矛盾的感觉,想要表演出来可不容易。

看着镜头里的刘大力,秦砚露出了满意的表情,只能说谢北杨的双眼实在太会说话了。

他只是眨了眨眼睛,就能感觉到了“刘大力”的认真。

甚至会让人把谢北杨快速眨眼的行为解读为,刘大力不想错过课堂的一分一秒,才会如此迅速地眨眼。

“卡!”

因为秦砚拿着主镜头,他确定刚才谢北杨的表现相当出色,他直接宣布第一幕戏的通过。

其他剧组成员也看见了谢北杨的出色发挥,纷纷送上了自己的掌声,让剧组的低沉稍微消散了几分。

接下来的两天都谢北杨的个人表演秀。剧组的老演员都很意外,谢北杨的演技居然会如此出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