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237(2 / 2)

加入书签

“他当时和我也是这么说的:如果要让西方认可华语电影,那就得让华语电影足够优秀。我们当年可以放下自己的脸面去学习西方的技术,那为什么现在我们反而会变得如此的保守和自负,不愿意去接受西方前沿的特效技术呢?”

“我搞了一个项目,叫做《国内电影特效技术创新》,这是我们国家基金重点项目。”

“当然大家也知道我们国家的社科基金项目资金比较少,大概国家拨下来的钱也就20万。”

这并不是炫耀,而是一个无奈的数字。

现在所有人都知道20万这个数字,对于普通人来说比较巨大。但是对于电影特效而言来说,20万根本什么都算不上。

《地球要塞》中的一件防护服的成本,算下来就是接近1万元华币。其他的道具、特效,价格更是昂贵到离谱。

“我能够做什么呢?我就只能选择把我所知道的一切都写下来,希望能够给以后特效行业一些参考和借鉴,这就是《国内特效史》的雏形。”

“虽然这个年轻人不肯拜我为师,跟着我学特效制作。但是我在编书的时候,这个年轻人一直给我当免费助手,帮我整理文稿、收集资料。尤其是书中关于西方前沿科学、国内发展方向这一部分的内容,基本都是他写得,我都没舍得改,也没能力去改。“

“后来出书的时候,我一直很想把他给列为副主编。”

“这个年轻人最后又拒绝了我,他说:李德天老师,我只是收集一点资料。我当年这段历史完全没有参与,完全任何贡献,你让我在副主编这个位置上待着,就是把我放在火上烤。还是别折煞我了。”

“当年他还是一个学生,如果他能够成为这本书的副主编,学校奖学金、荣誉什么都有,甚至保研、读博、留校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但他还是毅然决然的拒绝了这件事,我只能在这本书扉页上感谢他。”

听到这儿的时候,观众们已经隐隐约约察觉到了什么,目光都望向秦砚。

可是秦砚表情依然没有变化。应该和他没有关系吧,否则不会是这个表情吧。观众自我安慰道。

“后来这位年轻小伙子他跑去拍电影了,和他当初的豪言壮志一样,而且做得相当成功。”

“他赚了挺多钱,每年都会资助我在学校的项目,这几年陆陆续续也500万了。”

“我给他说不要继续给钱了,这些资金我根本用不完。没有那么多的年轻人愿意来我这学技术,更不要说以特效师为职业目标。”

“他其实挺忙的,我们一年也就见个面、吃顿饭。从前年开始便一直给我说,李德天老师我想拍一部电影,一部现代意义上的国内特效电影。”

“可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要是让国内特效公司来负责这部电影,我怎么样和国外的同行去竞争呢?”

“我不甘心,我想要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电影一较高下,我想证明华语电影不比他们弱。可我又得用其他国家的电影技术,这还是纯粹的华语电影吗?他也很犹豫。”

“当时我就给这位年轻人说,如果你要拍电影那就拍出最好的电影。无论你用哪个国家的技术,你只要能够让人知道这是我们华国人拍的电影,我就觉得你最厉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