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2 / 2)
一如既往的好吃。
吃完早餐,楼清焰都不想出去了,磨磨蹭蹭一个小时才踏出家门。
首先要做的是去租一辆车。美国是个生活很不便利的地方,尤其他住在郊区,要往另一边郊区走,没有车寸步难行。
开上车之后,便前往好莱坞,去找之前预约的一家特效工作室。
有了特效插件,他还得组建一个特效团队,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买现成的。
然而现成团队不好找,国内符合要求的就那么几家,肯定落不到他手里。其他的团队倒不是说技术不行,而是一直制作那种粗制滥造的电视剧五毛特效,短时间内很难扭转过来。
最后也只能到国外来捡捡漏。
好莱坞这边,也有许多生存艰难的小特效工作室,有的连公司都不算,是挂靠在人家公司底下的。
这些小团队的技术水平不见得多么高,但有一个国内没有的优点,他们已经适应了一套优秀而成熟的行业规则,国内外特效水平差异很大,但这些差异只有20%在客观技术。
还有70%要归咎于行业,也就是制作理念、管理体系、行业风气等问题。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好莱坞常见的视效监制机制,国内依旧非常陌生;在好莱坞,电影预算优先计算特效成本,在国内,则先考虑请哪些演员;好莱坞有一套成熟的工业化特效制作流程,而国内往往是手忙脚乱,效率极低。
至于最后的10%,在于计算机图形学底层研究,通俗点说就是特效工具的研发。
特效制作并不是单纯的设计工作,有时也会伴有研发。为了制作某个特效,专门去写一个变形器或者模型函数,在大公司里是很正常的事。
国内团队,哪怕技术水平再高,在这个腐烂的行业里浸淫着,也失去了制作优秀特效的能力。行业问题不是一天两天能扭转过来的,人不能扮猪扮太久,否则就变成一头真正的猪了。
所以楼清焰不打算随便接手一个国内五毛团队。或者说暂时不打算,他在好莱坞看中的这家特效工作室,运转状况不好,手里没有活儿干,是个只有30人的小工作室。饶是如此,估值也达到了一百万美金。
如果买下它,刚到手还没捂热乎的一千万转眼就又花光了,剩余的钱只够用来维持深空的日常运转。
楼清焰还是太穷了,一千万在别人看来可能遥不可及,但对于他这个败家子,实在太少太少了。
他得搞钱,必须的,抓紧搞钱。
在好莱坞,独立特效工作室的生存模式一般是临时挂靠大型公司,承接大型特效工作中拆分出来的工作包,比如制作模型或者贴图等等。
这家小工作室就挂靠在派推萌旗下,连办公室都在派推萌的大楼里。如果楼清焰不打算买下它,很大可能,它会被派推萌一口吞掉,消化成其特效分公司的一个组件。
“派推萌提出了价格,但并不能让我们满意。”和老板谈了几句后,对方开始解释,“因为在派推萌挂靠了太久,合并进去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但如果有机会转让给私人,有谁会和美金过不去呢?”
“我看大家精神面貌还不错,工作室不到无路可走的那一步,为什么急于转让出去?”
“Oh,我能不对一个有可能成为买主的人说出原因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