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1 / 2)
更多的内容涌入了我的视野,在这个瞬间,我突然明白了自己为什么在发抖。
我知道自己在害怕什么了。
因为这根本不是一本“记录言行”的书。
*
一个人,一个正常生活的人,从来不会想到去把自己的言行文字化,哪怕他/她是一个注定要出自传的名人,也不会把自己的一切细密繁琐的事迹在脑子里转化为无谓的文字。
可这本书居然这样做了。
它把我这辈子都没有在脑袋里具象化的言行举止化为了文字。
当我看向这本书的时候,自己的脑子里从来没有闪过“鼓起勇气”这样的词汇,只觉得自己是在恐惧中逼迫着自己,朝这本书投去了目光。然而书上立刻浮现出了“我鼓起勇气,低头看了眼手中的书本”这个句子,因为我早有准备,才会立刻明白这本书是在描写我的举动。
可如果我没有准备,或者说这个句子再模糊一点,正好只有“鼓起勇气”这四个字,我便不会第一时间反应过来。因为……在我的概念里,我并没有做出什么“鼓起勇气”的这个动作。
这本书把我一系列的思维和一系列的动作,自主概括为了“鼓起勇气”。
这就是我在恐慌的原因。
虽说表面上,这本书类似于一个监控录像,把我的一切行为化为文字,记录在上面。可监控录像只会一比一地给我传递我的行为,而不会像这样……仿佛有自我意识一般的,自主地描述起我从未在自己脑子里想过的行为。
甚至,还会予以这些思维与行径高度的概括,将其转化为一个简单的词汇。
人的思维是瞬息万变的,如果有个人问我“你现在在想什么”,我肯定很难做出正确的回答,因为一板一眼地说就是“我正在想我该怎么回答你”,真实地说就是“我脑子里想了太多的东西,既然你现在这么问了,我就回答你最重要的那件吧”。
大脑是万马奔腾的跑马场,而不是单向通行的人行道。
如果这是一本真实记录我言行举止的书,那么当记录到我思绪的时候,它一定是混乱无章的,因为我脑子里同时在想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所以,这本书的描述,根本就不是真实性的,而是……出乎意料的艺术性的。
它不会真的把我所想的一切记录下来,它只会选择最重要的,或者,把一系列在现实生活中按顺序发展的行为高度概括为某个词汇,写在上面。
并且,对我来说,当我弯起胳膊的那一刻,我绝对没有想到这个动作是“弯起胳膊”,而只会觉得自己做了一个自己所想的动作——所以,当我看到自己的这些行为,被转化为精确概括的文字时,总觉得自己身上毛毛的,仿佛在被监视一般。
长时间的动作,可能在书里被描述为一个简简单单的词汇;短时间的动作,可能在书里花上整整几页的功夫来描写。这种可怕的转变让我突然感觉到了时间的虚幻与本身的未定,周围的一切似乎又重新变得虚假了起来。
这是我的行为啊?!这是我的动作啊?!怎么会变成文字呢?!
是谁,是谁在写我?!是谁在用这个不可思议的速度,每分每秒地记录下我的一切?!
对了,笔迹!
我突然想起来,就像那些资料一样,这本书也很显然不是印刷体,而是手写体。
我又一次举起了这本书,凑到自己的眼前——但实际上,即使我发现这个字迹和我之前看到的白纸上的某个字迹一样,也不能让我发现什么。
毕竟,我又不认识这些字迹的主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