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163(2 / 2)

加入书签

他害怕。

糜荏摸摸他的脑袋:“陛下不必害怕,臣会替你解决此事。”

说罢这话,糜荏做出一系列部署:

其一,下令幽州刺史陶谦为冀州牧,领公孙瓒征讨袁绍。

他表面上对公孙瓒谋夺冀州之事不计前嫌,但与诏书同往的是他私下写给幽州牧刘虞与陶谦的信:找个机会杀了公孙瓒,收付公孙瓒麾下兵马,亲自领兵平叛。

其二,下令曹操为兖州刺史,统领兖州与袁绍对抗;

其三,下令刘备为鲁阳郡守,协助刘表对付袁术与孙坚。

……

令陶谦为新的冀州牧,这一点没有问题,但曹操与刘备的官职却有些高。好不容易病愈的王允听的这一诏令,气不过便在朝中抓着这一点大肆抨击。

他冷笑:“糜国师好计谋!”

“将别人的举荐的人才排挤出京,自己却可以派遣任何人为郡守,为刺史,乃至州牧。这,就是您所说的公平公正吗?!”

听罢他的抨击,糜荏还没说什么,他旁众人已罗列出刘备与曹操以往的功绩,以及在讨伐董卓之战中做出的贡献。

在这些证据下,中正判定两人依据九品中正制,完全可以胜任郡守与刺史之职。

糜荏似笑非笑:“王尚书,您举荐的那些人才,但凡能有刘备与曹操的才能,我都可以担保他们回到朝中任职。”

“那么问题来了,他们除了是你的亲戚之外,又还有什么特殊才能?”

满朝官吏哄堂大笑。

王允气得面红脖子粗,本想破口大骂。但在糜荏凉飕飕的注视下,到底缩了脖子不敢再言。

待回到尚书台,王允越想越气,果断提笔刷刷写下一封信,让侍从交予北海相,孔融。

……

不久,糜荏收到孔融的奏折。

说起孔融,糜荏倒不陌生。

孔融是孔子之后,家学渊博。早年他买官入朝时,孔融是司徒杨赐的掾属,时常写文章辱骂他,是当时辱骂他的文人的中流砥柱。后来他洗白成功,孔融虽然没说什么,还是看不惯他。

先帝病故,孔融被何进征为虎贲中郎将。不久董卓总揽朝政,孔融几次三番激怒董卓,最终被放逐至黄巾军最为猖獗的北海国为相。

这人自恃才高,目空一切。会被董卓放逐,并不让人觉得意外。

没想到如今颁布九品中正制,这人居然又跳出来了。

这奏折内容糜荏都能猜到,懒得打开。

还是荀彧本着多听他人意见的想法,展开一看,上书:“申子变法,韩昭侯之术。”

申子指的是战国时期的韩相申不害,他在掌握韩国内政之后,颁布按照功劳和能力来授予官职的律法,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与九品中正制的功能相同。

只是随着申不害去世,这一变法最终以失败收场。

因为这一变法以“术”为主。所谓的术,指的是君主心术与权术。君主本人若有能力,知人善用,国家就可以强盛;反之,国家会陷入混乱,百姓也会随之遭殃。

这就是所谓的“一言正而天下定,一言倚而天下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