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1 / 2)
瞧见他的笑容,鼓了鼓腮帮子道:“其实您是书院里的老师吧?”
司马徽愣了一下。
他抬首见诸葛珪面上也怔了一下,方知这是这孩子自己的想法,施施然捋了把胡子:“如何见得?”
诸葛亮稚嫩的声音响起来:“亮觉得,怎会有人打算把孩子送来,却不好好看学校的规章制度呢?”
再联想到这人开口考校他们,身份也就呼之欲出。
这下轮到司马徽哑然失笑。
“啊呀,被你们识破啦,”司马徽笑眯眯的,“两位不必再参加下午的考试了,跟着老夫进去入学吧。”
诸葛珪愣了一下。他与诸葛瑾对视一眼,眼中很快有了喜悦之色,忙躬身行了一礼:“多谢先生!”
跟着司马徽进入书院后,十三岁的诸葛瑾与六岁的诸葛亮登记入学。一个进了蒙学,另一个进了中学。
儒经学院与普通学院有一点差别,分为蒙学、中学,大学三个等级。蒙学主要是启蒙,里头的学生大多不识字,抑或刚识字。中学则需要学过今文经书,有一定的积累。
至于大学,目前还没有开。需要等一年后从中学中挑选,单独升上去。
五日之后,书院结束本次招生。蒙学录取一百十五名学子,中学录取一百四十七人,其中诸葛亮是整个书院最小的学生。
因为学校还在扩建中,目前设置三十人左右为一个班、十人一个寝室。应诸葛瑾要求,他与弟弟诸葛亮被安排在同一个寝室。
至于同寝室的其他人……
诸葛瑾看着床铺上贴着的“赵云”与“郭嘉”等名字,思索着这些人的性格与应对之法。
……
开学一周之后,诸葛瑾基本了解整个书院的情况,由衷地喜欢上了这个书院。
除去衣食有专人照料,诸葛亮兄弟最喜欢的是书院里那个巨大的图书馆。一排排三层高的书架,里头满满当当的都是昂贵的纸质书籍。据说这是由当今国师糜荏捐赠的,里头主要是当今流行的经文,也还有郑玄、司马徽注释的古文经书。
所有第一次看到这个图书馆的学子全部被震惊了,甚至不敢下手抚摸那些书籍!
不过现在大多淡定了,遵循图书馆的借书规则借阅这些书籍。
……
书院开学半个月后,糜荏收到了全部新入学的学子档案。
他与荀彧粗略观看后,从中拿出几份:崔琰,诸葛瑾,诸葛亮……
这几人的档案全部被做过标记,显然是郑玄与司马徽很看好他们,觉得可以重点培养。
不过将来能养成怎样,还不好说。
糜荏看罢这些档案:“书院老师依旧有些少,还是要多寻些大儒隐士才好。”
荀彧道:“子苏可有人选?”
糜荏思索道:“避难江南的蔡邕,荆州襄阳的庞德公,黄承彦几人,都可以试试。”
荀彧:“可要我前往拜访?”
“不必,”糜荏捏捏他的手指,“昭先曾跟随蔡邕学习一段时间的琴艺,由他去比较好。庞德公与黄承彦,似乎与水镜先生交好,晚些问问他是否愿意写信推荐。”
隐士的脾气大多古怪,由熟人引荐才是比较好的办法。贸然前去,还不知会如何刁难文若。
更何况。
“凉州与幽州,还不知是什么光景。”
刘宏已采纳他的建议招安韩遂。凉州军虽然兵强马壮,但韩遂本是被逼反,性格上也没有成大事的气度与才能,他一定会选择投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