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89(2 / 2)

加入书签

众人听得郑玄这个名字,颔首称是。

早年听说郑玄逃亡东莱耕授,收了不少学生。若非距离太远,他们也想将族中子弟送去给郑玄□□。

荀彧道:“早在黄巾军起义之前,糜国师已将大儒郑玄与他的门徒全部迁往朐县,更为他建造一个学堂,可以同时容纳百余人。因为大儒郑玄教不过来,他又请了好几位儒士一同教导。”

他分析完利弊,见众人隐约意动,最终道:“在座诸位都是彧的长辈,看过的书、走过的路或许比晚辈吃过的盐还要多,晚辈只希望诸位可以多做考虑。”

荀彧躬身退后。

他的身旁,比他稍小两岁的弟弟荀谌心中疑惑。

是他感觉错误吗?

这劝说就劝说吧,自家兄长说起那位“糜国师”,语气怎地如此……

雀跃?

第五十二章

听罢荀彧分析, 族中不少人虽然意动,但并没有当场应下。

毕竟自古迁族都是大事,各家都需要商议后再做决定。等商议之后再开宗祠大会, 届时若是愿意迁族的人多于不愿意的, 那么便随大多人的意愿行事。

能得到这个结果, 荀彧已然满意。反正他近些日子就在乡中, 一家家登门劝说, 总能得到想要的。

一众人从宗祠中散去。

荀彧先跟着荀爽前去几位族中老人家中小坐片刻,等说动这些人, 他们才告辞回家。

等回到家中, 已是夕阳西下。

他先与自家兄长荀衍、小弟荀谌用了晚膳, 而后聊了足足一个时辰。

荀彧十九岁时跟随荀爽前往京洛, 如今时间已过去整整两年半, 与两位兄弟相处便有些生疏。但到底是自家兄弟,原本感情深厚, 往常亦无丝毫矛盾龃龉,很快重拾离京之前的感情。

兄弟两人听荀彧大致描绘了他与荀爽在京中往事, 大为震惊。

——这个糜国师,也太神奇了吧?!

两人面面相觑, 半晌都说不出一个字来。

他们在颍川也听过关于这位糜国师的传闻,可从京都到颍川, 口口相传的事情难免有夸大的部分。他们没有盲目偏听偏信, 只是选择性的相信一部分值得相信的。

只是不曾想到, 文若口中的糜国师, 竟然比传闻中的愈加神奇!

文若年轻, 或许容易被骗;但加上荀爽作证, 总不至于是假的。他们稍作思考, 决定相信这些神奇的事迹,并且支持迁族。

毕竟荀彧说了,就在他离京之前,国师糜荏打算进谏天子以尚书卢植为徐州牧。若是成功,等他们迁族之后,荀氏中人自然会被卢植征辟、重用。

夜冷月高,两兄弟见时间不早,带着各自的惊叹回房歇息,顺便将这番听闻好好消化。

只留荀彧一人在书房至中,整理今日所得。

许是这个下午一直在对旁人说起糜荏之故,他心中又许多话语想要述说。便取了一张白纸过来,慢慢下笔:

子苏亲鉴。吾已至乡中,平安顺遂。久不通函,至以为念……灯下顿首再拜。

中平元年,十月十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