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167(2 / 2)

加入书签

好巧不巧,又有一个熟人的声音响了起来。周逊回头便看见谢正卿向着自己走来:“你最近气色看起来好了不少。”

“我原以为,你不会来这里。看来外面虽那样传言,你到底对家里,也是关心的。”谢正卿从来觉得周逊面冷心热,拍了拍他的肩膀,夸奖道。

周逊笑得很疏离客气:“谢公子想多了。”

和这些人聊天让他倍感腻歪。可谢正卿却是一副了然于胸的模样:“罢了,我明白。不过我谢某人看人,从来不是看他说了什么,而是看他做了什么。”

周逊:……

他真切地觉得有些厌烦了,然后又听见谢正卿道:“你今日来这里这份心意,我一定替你传达给阿采,让他好好谢谢你。我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可你已经踏出了一步,他身为兄长,更应该有所表示。”

周逊:……

他总算没忍住,“扑哧”地笑了一声。

好吧,他想,谢正卿这种看谁都是好人的圣父,也有圣父的好处。

至少他完全可以想象得到,周采在听见谢正卿的“问候”后,那种吃了屎一样的表情。

“那我替周采谢谢你的心意。”周逊对他一笑。

他这一笑仿佛新雪融化,旁边的人看了,心里都是一荡。谢正卿也觉得自己的一颗热心更加热切了,点头道:“嗯。”

他话音刚落,便听见旁边冷哼了一声:“周逊?你就是周采那个弟弟?”

发出声音的果然是严尚书。他看着方才自己还欣赏着的那个年轻人,此刻心中却是厌恶至极:“果然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鹰犬们混在一起的……啧,果然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第106章 天家的人?

这边三人的热闹早就吸引了刑部许多大大小小的官员。他们看见这边站着严尚书、陆副指挥使等人, 虽然不认识与严尚书发生冲突的是那位年轻人,但还是都围了过来。

周逊丝毫不意外严大人会说出这种话来。凡是和周采扯上关系的,无不例外, 都是些捧着流言当圭臬的货色。他只淡淡瞥他一眼,道:“我听说严大人满腹经纶, 平时经常花时间在外面给他人的子女讲学, 只是不知道大人用在家里子女身上的时间, 有没有大人给旁人讲学的时间的一半多?还是说——严大人比起言传, 更喜欢身教?”

严尚书皱了皱眉, 他不知道周逊此言何意,但也没有追问的意思——与周逊多说一句话, 他都觉得掉价。

可他转身还没走出两步,便听见周逊道:“对了, 正好严大人在这里, 这封信, 便拜托严大人转交给严嘉了吧。”

大庭广众, 众目睽睽, 几个看热闹的人眼睁睁地看着周逊将一封信从怀里掏了出来——那信封是严府特制的,上面还印有严家的家徽。

严家很喜欢做这些很有□□风格的事,并将此引以为“风骨”,就连自己家里寄信, 用的也是特制的信封。严尚书原本以为周逊是气急了, 正在胡言乱语,正想回头好好嘲讽一番。

然而当他回头看见那信封上熟悉的家徽时, 就连神情都凝滞了。

“前几日严嘉寄信给我,向我讨教应如何阐释‘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 与之俱黑’。他常来我府上同探究典籍,可惜这几日似乎是触怒父亲,出不了门。”周逊道,“今日我原本该照例托小厮将信带去严府,正好遇见严大人,便省了这道功夫。严大人满腹经纶,想必比我更懂得这个道理应该如何阐述,只是……”

他微微眨了眨眼,像是很为难似的:“严兄明年便要春闱,严尚书是做父亲的,比起在这里教育旁人,或许更该抽些时间,回去关照关照自己的子女,对吗?”

严尚书瞧见信封上熟悉的字迹,如遭雷击。可除了信封之外,周逊还将另一条盒子递给他:“严兄上回还一并寄来了一盒剑穗作讨教的谢礼,可惜我不舞剑,不需要此物。便也劳烦严大人一起带回去。”

围观之人看见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