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93(1 / 2)
/> 信中与他们报了平安,并表示现下不方便送丝玉回来,但定然不让她受委屈,信中自爆了家门。
赵京钰虽然没听说过京城是否有个韩家,但看信中所言能看出是正经人家,便宽慰了母亲一番。
赵氏亦是松了口气,只要女儿平安她自然安心,只是多少挂念,连问几遍对方何时将丝玉送回来。
这事儿也算是奇了,无人得知赵丝玉那丫头是如何跑到京城韩家去的?毕竟汤水县这地方离京城距离遥远,便是骑马也要十天半个月才能赶到。
那样一个才十岁的小丫头,是如何到了那地界儿去的?
赵京钰与母亲回了汤梅村,路上提起自己打算放弃科举的事,赵氏听了没急着生气,却是对此事缄口不言。
直到第二日她才表示,“你的事你自己做主吧,我不想管了,经过你妹妹的事儿,我算是知道,儿孙自有儿孙福,管来管去管出仇来。”
赵京钰便松了口气,这事儿母亲都能松口,那与许家的亲事便能更轻松些。
他先前也考虑过,先糊弄着将亲成了,再将科举的事儿告知母亲赵氏,却又考虑着若是这样做,母亲的性子大抵会迁怒珍珍,便放弃了这样的想法。
这日午饭刚过,一辆马车进了汤梅村,径直停在赵家小院儿前。
不少村民过来凑热闹,对马车里坐着的人很好奇,不为别的,只是这马车还有驾车的车夫,叫人光是瞧着都不想一般人家。
车夫走到赵家门前敲门。
马车内,被颠的七荤八素的冯东明生无可恋,面色蜡黄直泛白眼。
这一路从顺德县过来,他当真是吃了太多苦,乡下小路不够平坦,饶是马车布置的再舒适,一路上的颠簸也让人无力承受,欲生欲死!
冯东明是来给赵京钰送银子的。
先前他在赵京钰那里买了首诗,虽然因此吃糠咽菜好些日子,但却越看越觉得那首花大价钱买来的诗极好。
倒并不能算精妙绝伦,但比当朝许多名儒也是差不了哪儿去,且这样的诗他用起来才更称手,若赵京钰作出来的真是千古名句,他反倒是不敢用了。
有件事说来也是妙,赵京钰像是算准了似的,临走时二人道别,他留下一句若还想买诗,尽管去汤梅村找他。
回去之后,冯东明将诗拿给父亲一看,冯知县赞不绝口。
冯知县比儿子见识多,心想不若就多从同一人手里多买几首诗回来,这样一来让事情更加不易败露,二来他听说有些文人能从字里行间窥探出作者风格性情,若出自同一人之手,便不需要担忧这个。
又听儿子说那人同样也是方先生的徒弟,且文才异常出众,且还说过不打算继续参加科举的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