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5(1 / 2)
吴抗进行了清晰的现场直播——
“女的点菜。”
“开始聊天了。可惜,听不到。”
“在撩头发,天哪。”“上菜了,点得挺多。”
“看不到程承的表情,不过感觉很不爽。”
“女的看上去很ok,吃个不停。嗯,程承筷子都没拿起来。”李晴评论,“估计不是约会,否则不会是这种场景。你可以放心了。”
吴抗胃口全无:“要不,我们先走吧。”
“先看看。坦白说,不是任何时候都有偶遇的机会,正好看看怎么回事。”
吴抗抵不过李晴的坚持,只好继续动筷子,只是食之无味。
李晴继续直播:“我天,哭了。”
吴抗放下筷子:“我先走了。”
“我也走了,讨厌这种动不动就内牛满面的戏码。”
吴抗和李晴分头取车,各自回家。
在红绿灯前犹豫了一下,往左是回家的路,再开三分钟就可以到家。方向盘一转,选择了直行。
吴抗也说不清楚要去哪里。只是此时此刻,她不想回去。
买房之前,吴抗和李晴她们聊天,说到“回家”一般是指回老家,如果说回自己租的房子,一般就是说“回宿舍”。对她来说,“家”和“房子”还是有区别的。家,应该是能给人带来归属感的地方。后来买了房,家的含义好像才变得丰富起来。
吴抗有时候会试图定义“归属感”这个词汇。
当年,背着大包小包,从遥远的小城去到大学念书,那时候她没有归属感;毕业后发的第一个月工资,到手三千多元,和同事约在路边的小摊吃宵夜,看着对面河岸那一片璀璨灯火,也谈不上归属感;后来手上终于存了将近三十万,再问爸妈借了五十万——爸妈当然说是给,但她即使作为唯一的女儿仍然有属于她自己的坚持,用八十万的首付换来轻飘飘二十来页的商品房预售合同,当时房子仍然只是概念中的东西,她也想象不到将来的家将会是什么样子,而直接考虑的只有每个月8000多的月供,那时候仍然没有什么所谓归属感。
当然,也有过归属感很强烈的
但也有很强烈的时候——比如,开上了自己买的车,不用再跟陌生人一起毫无距离地挤地铁时;比如,买了一张将近一万块的床垫,放在自己的房子里,而不是在租来的房子那并不柔软的床上凑合时;比如,和程承吃完了简单的晚饭,把碗筷放在水槽里,洗完手再冲一壶花茶时。
大概,归属感也是一个变量,因时因事而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