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21(2 / 2)

加入书签

  高武是自幼便赴日留学的, 陶佑更曾是北大法学院政治系的教授, 后来才弃学从政的。这俩人,抗战以前,都是心怀着对华夏前途的担忧才选择投身到国民政府的。

  卢沟桥一役爆发以后,在对日问题上,他秦非正选择了顺应民意,至少是明面上要武装抗日,而与他立场完全不同的刘忠然, 却从一开始便选择了“对日主和”。于是, 民党内部人员自是对他们二人的派别进行了分别站队。最终, 只不过是这二人选择了刘忠然罢了。

  甚至,在他将他们同及刘忠然的名字一同假如民党暗杀名单的时候,他们在逃亡的路途中,仍然冒着暴露自己的风险, 通电全国, 为刘忠然向国人辩驳道,“自抗战以来,刘先生仍本于一贯之精神与努力,求国家命脉之保存,求民族生机之持续,不断以维护国力为念虑……故在国之无可再战之今日, 主和无罪。”

  然而,就在今天,这两个宁愿与刘忠然一起逃往的人,这两个被他记在了民党暗杀名单上的人,却选择主动出现在他的面前,风尘仆仆、抑郁沉沉。

  正于秦非正斟酌着开口间,高武和陶佑对望了一眼,有些颓然地低了低头,最后却是由陶佑率先开了口——

  “总司令,刘……”话至一半,陶佑兀地停了下来。

  时至如今,陶佑已经不知道该以何种方式再去称呼刘忠然了。他同高武一起来找秦非正,并恭恭敬敬地喊他一句“总司令”,事实上便已经是示弱了。代表着的,即是他们在从民党、从国民政府叛出以后,今天,他们同样从刘忠然的队伍里叛出了。于是,他再同以往一般喊刘忠然“刘司令”,便显得不再合适了。

  最终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称呼,陶佑吸了一口气,只好用了最普通、最陌生的一个喊法,“刘忠然此刻正在香港,日前已同日本的特派人员签订了一份条约。”

  原来这是向秦非正高密,预备重新弃暗投明的。

  锦颐心里做下了这样的定义,却并有出声打断陶佑。她只同秦非正一样,不自觉地紧了紧交握在一处的双手,摆出了一副聆听的模样。

  陶佑没有分神锦颐和秦非正的身上,他的思绪有些飘远,一边回想着一周以前发生的种种,一边对着锦颐和秦非正娓娓道来——

  那一天,山野把那一份文件留下以后,便径自走了。

  在那一次赴约里,除了刘忠然自己,他还带了他的三个亲近属下。那三个属下里,他和高武便是其中之二。

  在山野走后,刘忠然就直接拿起了那份文件看了起来。虽然即便是平常的刘忠然,从来也是板着一张脸、鲜少有闲话的,但应当不是他们三人的错觉,在刘忠然看完了那份文件之后,他的情绪显然要比先前沉重得许多。

  于是,怀着那样好奇和担忧的心里,他们三个也从刘忠然的手里拿过那份文件阅览起来。谁也没想到的是,原本怀着好奇和担忧的他们,在看完那份文件以后,同样心情沉重了起来。

  “想来,总司令和谢司令应当也猜得到,那就是我先前说的条约了。”

  稍稍扯回了思绪,陶佑便对着锦颐和秦非正有些颓丧地叹了这样一句。

  而在他之后,像是受了很大打击回不过神来,一直都沉默不言的高武,这时才接着陶佑的话补充了一句,“那是一份卖国条约。”

  锦颐有些讶异地挑了挑眉,先是把目光放在了高武的身上,然后又把目光放在了陶佑的身上。

  既然想要“主和”,要同鬼子达成协议,要像前清那样签订各种卖国条约去割让土地、交出主权,应当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她以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