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41(2 / 2)

加入书签

  武大问想了想,不说话了。

  “本来我们在选择记住什么东西的时候就已经有偏见了,然后在我们选择回忆什么也是不公正的。”韩闻逸又接着说道,“人的记忆跟情绪有匹配性。在悲伤的情绪下,更容易回想起悲伤的事情,在快乐的情绪下,更容易回忆起快乐的事情。”

  他开玩笑:“如果你每次考试的时候都觉得很悲伤,那就试试在悲伤的时候背单词,这样考试时回忆起来的概率更高。”

  武大问和武顺都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这对暴脾气的父子俩,显然没少说急话气话。有时候气头过去了,自己都觉得自己之前无法理喻。原来是这个原因?

  武家父子都若有所思,韩闻逸就停了一会儿让他们思考。

  他刚听了父子俩说的很多罗生门,他并不知道真相是什么,但他可以猜测出很多可能性。

  武顺讨厌父亲和老师站在同一阵营,他更多记住的是武顺的态度,因此武大问或许讲了许多公道话,他却没有记住;也有可能,武大问或许没有他自己想象的那么公道,他批评了儿子许多句,只委婉地提点了一下老师,但他潜意识里认为自己应该是个公道的人,于是他在记忆里就把自己讲理的内容放大了。

  至于武大问觉得儿子是个爱撒谎的人,许是武顺的确承诺了什么却没有做到,他心里就留下了儿子爱撒谎的偏见,凡他觉得有疑问的事,都把原因归结为儿子故意撒谎,譬如武顺出门晚了五分钟回家,他就觉得儿子骗人;武顺说好周末学习,偷摸玩了五分钟游戏,他也觉得儿子骗人;以后武顺说什么话,他都要怀疑一下。至于武顺呢?他相信自己是个有担当的人,即使有事与愿违的地方,他也不会把错归于自己“撒谎”。矛盾也就越积越大。

  ——当然,这些都是他的推测,未必是真相,他也不打算让他们去还原一个真相出来,因为那只会引发新一轮的争执。只要他们愿意修正自己心里的“真相”,尽可能地和别人的“真相”靠拢,矛盾和误会也就随之减小了。

  亲近的人未必就没有偏见。反而可能越亲近,偏见就越根深蒂固。陌生人说他是一万年后穿越来的未来人类也许都有人会相信;可自己的儿子就因为五岁时砸碎了一个碗,即使五十岁时的他已经成为了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在父母的眼里,他却依旧还是那个做事毛手毛脚的傻小子。

  过了一会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