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66(1 / 2)

加入书签

r />  比起自行车,还是山轮车制作的更多,毕竟它的用途更大。

  她带领的团队只管研发,剩下的生产会有专门的人负责,一般是闵氏的那些族人。

  大概是她对军人、商人和匠人都很尊重,所以……文人投奔她的还真不多。

  好在,长子闵玉伯、次子闵玉仲、三子闵玉叔和四子闵玉季均已长成,基础教学他们都可以胜任,族中孩子的启蒙都交给了他们,她只要教导最优秀的那几个就成。

  尤其长子闵玉伯,他空了一届院试,然后在永丰五年时,一起参加的院试和乡试,先中秀才,再中举人。只会试他感觉还没把握,怕考个吊车尾,到后面殿试考中同进士就不妙了,便没有参加会试。

  当然,其实他们考没考都没有意义,毕竟,在如今的北方十三省,半夏的威望达到了顶峰,属于无冕之王。

  次子闵玉仲则和三子闵玉叔、四子闵玉季在同年过了县试、府试,有了童生功名后,闵玉仲勉强吊车尾考了个秀才功名,乡试走了个过场体验了下。

  三子闵玉叔落榜,和四子闵玉季由于年龄太小,怕被特意压着,就没有继续再考。

  到永丰九年,长子终于过了会试,殿试中了第八名,二甲进士,朝考进了翰林院,留在京城,半夏特意给他在内城离庶常馆不是太远的地方买了宅子,三进院子,不特意给他的,而是以后孩子们都要走这一遭。

  这个位置在正阳门和崇文门之间,无论是离庶常馆还是贡院都很近,很适合赶考。

  半夏走的不是武将争霸的路线,而几乎是种田加忽悠不知道算什么流,所以,她低调的很,但即便低调,却连文小姐同她说话也不敢在那么随意,也再不提什么太宗……

  旁边还有一个只要三间正房,两边各两间厢房没有耳房和倒坐房的小宅院,那边特意做了孩子们的书院,请了夫子教孩子们学习。

  次子则是在永丰八年中了吊车尾的举人功名后,次年还大胆的跟着哥哥一起参加会试,殿试,差一点点就掉进了同进士,算二甲里的孙山,朝考没考进翰林院,被分到山北省一个小县城做七品知县。

  三子、四子一起在永丰八年参加院试,中了秀才,并和二哥一起参加乡试,四子名列前茅,三子吊车尾。

  四子和次子一起继续进京赶考,会试,殿试都比较好,二十多名,二甲进士。

  只三子估摸着自己也考不上,就没去参加会试。

  下面的小五、小六可能启蒙早,二人也一路县试、府试、院试考下了秀才功名,小五还是县案首。

  小七、小八两个也嚷嚷着要考,一个八岁,一个七岁,半夏也随他们,结果都过了县试、府试,他们还想考院试,但半夏没让,想也知道这么小不会让他们过。

  小七毕竟执着,非要考个最小的秀才出来,次年也就是永丰九年的时候,他去考了院试,还真给他过了。

  小八倒是跟着一起去了,没考上,被考官特意压了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