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62(1 / 2)

加入书签

话说某处有所老校,建校已有七十余年。学校里高一高二高三分别在三栋教学楼。学校有个古怪的规矩:搬东西麻烦,学生升年级一般不换教室,但是高三考生一定不能在最北边的那栋教学楼里。

传闻说,北楼有问题,但凡是从那里出去的应届考生,总是发挥不出应有的实力。至于理由,北楼正对着当地的一条河,河对面是本地香火旺盛的一处寺庙。据说问题就出在那处寺庙。

神仙或者菩萨不是问题,问题是祂们镇着的东西。但是传言来传言去,没有人说得清那里到底镇着什么。有好奇的老师去寺庙里过问,差点被和尚赶出来。和尚坚称他们是正宗的南派禅寺,在宗教局登记过的,绝不是什么歪门邪道。

可是既然事关考生前途,信总比不信好,这条规矩就一直传了下来。

直到两千年初,新一任校长是外地来的,不信邪,刚好那年文理科的省状元种子都在本校,南边的校门在装修,校长便以保持学习环境安静稳定为由,力排众议,让那届高三考生留在了北楼。

年纪大的老师哀声连连,年轻的老师虽然听说过传闻,也是不大信的。

该说是意料之中,还是意料之外呢?

那年的重本率惨遭滑铁卢,足足比往年少了四分之一。愤怒的家长几乎要把校长办公室掀翻。

偏偏省文理状元都花落本校,大红的喜讯登上了本地报纸头条。

听说校长被叫到会议室,人大主任和政协主席把他骂了一通,管教育的副市长和教育局局长对他又骂又夸。

这位校长下半年就调走了。临走前据说在本市教堂受了洗礼。

故事就此结束了吗?

自然没有。

“考生不住北”的规矩回来了,学生们的好奇心也彻底被挑了起来。

有低年级的好事者,借着社团活动和自主学习项目的名义,开始追溯这条规矩的由来。

本校的教职工已经如铁桶一般,不好下手,他们就先从附近的老居民问起,再去图书馆查往年的本地报纸和地方记录。

竟然还真被他们找出些事来。

清朝末年,就在学校校址所在附近,出过一位读书人。他寒门苦读十数载,整日念叨要做状元,却连秀才都考不中。

父母日渐衰老,妻子为供他读书,要在农活之外再接采桑的活,日夜操劳。即便如此,家中也只是勉强度日,不说无闲钱通门路,还要忍受乡里指点。同辈的族兄弟,不说衣锦还乡,也多是外出数年,赚了些钱回来。

他们说世道将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