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61(1 / 2)

加入书签

工作是协调各方,导演,资方,演员,之类,但在顾碧城挂名制片做大制片,资源也完全从他出的情况下,制片人主要是做一个传话筒的工作,他的意见就代表最大的权重。

  在这个层面上,所有的考虑都是为了让电影更出色,为了让最终效果更好,无论是拿奖还是要票房(一般来说这二者很难兼得),总归还是为了成功,无非是艺术的成功或者商业的成功。

  现在剧本越改越是艺术化,也越来越小众,明川说得没错,这是个令人扫兴的故事,它当然有自己的魅力,可是这就完全变成了那种严肃沉重的故事。在现在泛娱乐化的背景之下,想要一个好点的票房,那就要宣发非常给力,从小范围点映做到大范围上映,每一步都要严格监视市场反响,随时调整策略,这首先需要很庞大的宣发成本,然后还要成熟的宣发渠道。

  不得不说,现在顾碧城手里没有什么成熟的宣发渠道。这个娱乐公司实际上完全是靠集团在顾芳驰的把控之下输血才能迅速输出,它的原身还是一个有潜力但是没有怎么好好发展到位的娱乐公司而已。

  上一次的成功(也就是第一次的成功)带来了账面上十二亿的收入,但现金流毕竟不可能马上到账,扣除电影成本和宣发成本之后,剩下的收入都是要慢慢才能到账的,尤其是后续收入,各平台的播放版权,DVD,周边开发……

  当然,一部成功的影片会带给公司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的长期收入,更不要说这种票房盈利就以亿计的庞然大物,本身就是大赚,一次成功的投资。但对于公司自己的宣发部门,没有太大的帮助。

  一般来说,这种电影的宣发,要不然是各票仓城市设一个办事处或者分公司,每逢有电影上映就配合宣发,及时到位,要不然就是外包出去。

  就目前的生产速度和未来几年的计划来说,及时建立一个宣发部门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要全国都能够及时把控。外包当然也可以,这样就可以借用其他公司成熟而且专业,系统规范的宣发系统,简单易操作。

  但唯一的弊病就是,要分成。

  顾碧城不是舍不得出钱,但是既然建立自己的宣发系统迫在眉睫,而且之后还有好几个项目紧接着上,所以他现在的工作重心就是做宣发系统的建设工作,顺便用三个月后即将上映的一部低成本喜剧片做宣发部门的第一次实战演习。等到他把这整个系统都带出来,捋顺了,将来就不用自己凡事亲力亲为了。

  他一个做金融驾轻就熟的转行做实业,而且做的风生水起甚至还在借用别人宣发部门的时候自己亲自下场偷师,了解其中的关窍,也可以说是干一行爱一行了。

  明川就没参加这次的主创会议,倒不是说李良不想让他参加,但是这件事到现在就不是说怎么样让这个电影更好的问题了,而是艺术化的改变甚至可能要改变投资份额,改变导演人选,改变除了明川之外的角色的选择,因为现阶段女律师已经完全从一个烘托男主的花瓶变成了非常吃重的一个角色,她要戏份不多但爆发力很强,气场收敛而有力,甚至比男主表现的更有力,这都是动摇整个前期表演的根基的事情,而明川目前来说还没有权力在这种会议上坐上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