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71(1 / 2)

加入书签

擦掌的表示,他们下一年要制作更多的鱼松, 赚更多的钱, 过一个更肥的年。

  林大海是林青石的父亲,他做了值得竖起大拇指的事,自然有人到他面前凑趣和讨好。

  本来他就被人说他有福气, 现在更多的人说他有福气了。

  他生了三个儿子,一个牺牲了,还有两个在身边,都是孝顺的,不在一家住着,每年都准时准点的送粮食,衣服也是,不用自己发愁,还能帮扶着点不在的那个儿子一家,他的岁数也摆在这里,要说起来,谁都要竖起大拇指夸他一句,这辈子过得值,现在说的更多了。

  为此,林大海特意到了他们家,说了一个好字。

  没头没尾,晓晓和林华坤都有些摸不着头脑,林青石已经习惯了,知道他在说什么:“爸,我知道了。”

  说起来就像在打哑迷。

  ……

  知青院里正在开会,知青是有探亲假的,这个假期比较长,可以让他们回去自己家小住一段时间,再回插队的地方。

  这一年,秦明珊,顾千景,余秋彤三个人都没有回去,就在知青院里面过年。

  知青院的负责人是张恒,他是下乡的老知青了,为人公允,很受知青的敬佩,他还是他们前进生产大队小学的老师,大队的人也很尊敬他。

  他们现在在集思广益。没有回家过年的知青都聚在一起,惯例的先歌颂了一番,背了一些语录,之后,他们就说到了正题。

  张恒:“一年快要过去了,我们能不能做点什么,大家有没有什么建议,提出来我们大家商议一下。”

  他们下乡是帮助中下贫农的,但是他们下乡并没有帮到什么忙,人家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他们还要人家帮忙,才能在这里安顿下来,遇到什么问题也是他们求助于大队。

  每一年,张恒都要组织这么一次,老人都知道,这是惯例了。

  只不过,这么长时间以来,他们都没有讨论出什么让人惊艳的主意。

  顾千景是71年下乡的,现在是73年,他也下乡两年了,他站了出来,说出他的想法:“我有一个不成熟的建议,我们大队多水,但是我发现并没有人种藕,这附近也没有,我打听过了,我们公社都没有人种莲藕的,我觉得可以利用起来,在池塘的边缘种上莲藕,也不需要怎么打理,到时候就能一起收货联络,鱼在水里,莲藕在泥下,二者并不相争,还能给大家创收。”

  “另外,我从报纸上看到了有大队养兔子创收,我觉得这也是一个思路……”

  去年的时候,顾千景提出了养羊,林青石采纳了,但是时间还不长,今年没有看到什么大的成效。

  秦明珊佩服的看着他,他懂得好多啊,看着他在那边侃侃而谈,她的视线没办法从他身上离开。

  林青石听了张恒和顾千景整理后的话,频频点头:“我记下了,我会认真的考虑,感谢你们的建议,过一段时间我会给你们回复!”

  晓晓:啊,莲藕,她怎么忘了这个!藕夹!藕粉!藕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