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10(2 / 2)
所以他对这些能在未来的农业新领域发光发热的专家们最看重。
他也很期待,当这批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再研究, 还会引发怎样的风暴。
李平平心中有些想法,但没急着说话。李海被晒得黝黑的脸上带着点迟疑,不过没敢率先发言。
倒是李振喝了一口茶后, 轻声说“国家是想主推水稻吗我看水稻方面的研究资料已经很全面啦。因为我是北方人,更看重小麦这份粮食,我觉得现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挺多的。”
赵文胜闻言心中一笑, 不愧是在未来被称为小麦远缘杂交之父, 科学院院士、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 真一眼就瞅中了心头好。
赵文胜说“哦是什么”
“在二倍体作物中,只要两组染色体上的基因保持协同和一致,性状改良就可起作用。但小麦是六倍体,要六组染色体上的相关基因都保持协调和一致,自然会更难。正因为此,想要一个性状改良的代谢网络,稳定遗传的雄性不育与恢复系统实现杂种优势利用,难度很大。”
赵文胜听着连连点头,这些内容资料上没有写,李振能如此清晰地说出来,要么是之前下过功夫研究,要么就是专业能力超强,直接从资料得到的结论。
“但我之前翻了下资料,惊讶的发现有些突破性技术居然陈列了不少,比如这里写着基于小麦光温敏不育系发现后,揭示了其不育机制、恢复性与强优势规律、异交生物学等,攻克了育性恢复、高效制种、优势组合三大技术瓶颈,创建二系杂交小麦育种体系。”
李振的声音亢奋起来“如果这些问题的攻克技术都有,那么后面的问题就很好解决,与其向全国推广杂交水稻,不如推广小麦。”
李平平眉头皱了皱“我们应该把目光落在实处,杂交小麦尚有多个难关没突破。而杂交水稻已经出了确切的产量报道。前期还是推广杂交水稻比较好。”
“但是从杂交水稻上的资料看,他们更多的追求的是单产冠军,在技术上搞的是专种专肥,有点锦标主义的味道吧,以这个亩产800公斤的超级稻为例,你看看这上面的要求,不仅需要高肥高水,阳光充沛,雨量充足,小环境气候非常适合,还必须人工插秧、七天一打药、人工除草和量身定造的配方精确施肥法等等,而且还强调前期多位农技专家时刻关注试验田你觉得这些条件,哪些农民的田地能达到种植要求。”
“但是杂交小麦研究出来就不一样了。它本身就是适应性最广的种植物。你看看这里写的相关报告,气候、灌溉等条件越苛刻,杂交小麦的表现就越突出,尤其在盐碱地上表现特别优秀。我国北方三大城的盐碱地面积达1000余万亩之多,推广杂交小麦是最稳妥的。”
李平平慢悠悠地说“你作为科研人员努力研究杂交小麦,我觉得没问题。但现在的情况是,杂交水稻和玉米已经处于成熟发展阶段,而杂交小麦还在产业化发展的初期,现在提普及杂交小麦有点好高鹭远。再说了,杂交水稻现在不能在盐碱地高产,不代表以后不可以这也会是我们研究员未来研究的重中之重。”
眼见李振和李平平莫名其妙在水稻和小麦谁更优越上争锋相对,赵文胜忍不住看向另外一位后世专家的李海。
此时的李海皮肤黝黑,格外的老实巴交。<br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