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326(1 / 2)

加入书签

图》的误读啊。”

第0235章 望音生义

  田父点点头,感叹道,“就像现在的很多人对两千多年前成书的《论语》一样?”

  田立心也感慨起来,“可不是吗?口口相传中,断章取义的人太多了,就如《论语》中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孟子》中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还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无毒不丈夫’什么的。”

  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误读,是因为断句和通假字的原因,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误读,则是因为断章取义了。

  而‘人不为己’一句中,要是将‘为’的意思解释为“修为,修炼”,意思又不一样了。

  至于“无毒不丈夫”,自然不用多解释了。

  田立心所谓的人们对《山海经》的误读,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这就要从文字产生的过程开始说起了。

  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的先祖们是靠语音来传达信息的,但用语音传达信息有两个很明显的局限性,——个是时间,一个是距离。

  两个人用语音来传递信息只能面对面地来,距离太远就没法交流了,另一个就是时间的限制,语音无法长时间保存信息。

  古人们为了解决这两个麻烦,于是发明了图画。

  也就是说,图画最初被发明出来之时,是为了表示或者说是代替语音的。

  图画又是怎么代表语音的?

  例如,先民们要表示shu这个语音,但没有文字,先民们便会以一棵树的形象化以代替之。从表面看,这棵树是象形的,但实际上,它却只是以树之形表示shu这个音的,反之,凡是发音为shu的,都可以用一棵树表示它。

  但是,要表示“术”这个非常抽象的词时,先民们是用什么样的象形来表示的呢?

  于是,“同音假借”就出现了,而这也是古籍中随处可见通假字的真正原因。

  也就是说,一棵树的图案代表了“术”的音,由音而生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