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81(1 / 2)

加入书签

  田立国的说法,田立心是能理解的。

  做人嘛,面子当然很重要啦,锦衣夜行什么的的确是太浪费了。

  一般人要是发了点小财,怎么能不在乡亲面前显摆呢?

  至于田立国说的,明天回老家和清明节扫墓的事,就要说起碧溪的宗族氛围了。

  碧溪是一个少民自治县,其人口数量有二十五万人左右。

  明面上,少民的数量占据半数,但实际上,真正的少民甚至都不到五分之一。

  为了达到建自治县的民族比例,很多人都成了明面上的少民,包括田立心一家。

  少民的身份,倒也给田家带来了便利。

  至少,在计生政策之下,田母还是毫无压力地生下了田立民。

  因为碧溪县并没有像样的大厂,这儿的宗族观念依旧存在着,并没有被完全打碎。

  很多自然村,都是只有一个姓氏。

  碧溪县有九个大姓,其人口超过十五万人,这些大姓包括柳、邓、陈、徐等等。

  田姓并不在其中,但碧溪县姓田的男丁也有近千人。

  原来的田村男丁也就两三百,但整个村也是只有这一个姓。

  在一个地方,同一姓的往往都拥有共同的祖先,宗族观念便自然建立起来了。

  正是因为这传统的宗族观念,像田父、二叔这种出身的人,才越过了成份得以上学、参军。

  碧溪县没有像样的工厂,所以很多宗族还根深蒂固地存在着。

  倒是在六十代末修建碧溪湖时,原碧溪河两岸的近百村庄都土崩瓦解了,宗族制度在这时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也是在这时,老田村被一分为三了。

  田家祖坟就在碧溪湖东岸的老田村,这儿也是田父的出生地。

  与老田村相隔七八里宽的碧溪湖,遥遥相对的西山脚下,坐落着的便是田村。

  此外,还有二十多户被安排在几十里外的碧石,这儿也被称为新田村。

  田立国说的回老家,就是回老田村,而清明时,田氏男丁扫墓之地也是这老田村。

  从青柳到老田村,有两条路可行。

  一是往南先走五里到田村,再坐船直达对岸。

  另一条,就是往北开车先到县城,再从县城东边往南走,车程差不多是两个小时。

  田立国生性是怕水的,今天想起买车,大概是因为明天不愿意坐船吧?

  说起回老家,田立心也就没有理由劝他放弃买车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