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54(1 / 2)
碑上标注,他们肯定丢不起这个脸。
刘支书按她说和生产队人交涉了,果然一开始有人反对,尤其是那些不注重教育,或是没有上学子女家庭,就很反对这个提议,毕竟钱花在他们本生产队,他们会受益。捐给学校,到时候方便了那些读书人,他们却占不了什么好处。
不过刘支书又说了钱可以退,到时候会在路碑注明,那些人又觉得丢面子,毕竟大家捐得其实也不多,也都是十多块、二十多块,还有只捐了几块。现在大家赚钱容易,以前让他们拿一块钱都觉得艰难,现在只要勤快点,一个月赚十块钱也并非难事,倒也没必要退那点钱,说出去也会让人看轻。
最后,大家还是同意了把钱捐给学校,不过相应,他们也提出了自己诉求,等学校教室建成,今后要在学校也立一块好人碑,标注教室是由承山大队出钱捐资修建。
这个要求也算不得过分,毕竟并不是人人都是做好事不留名活雷锋,只要有社会责任感,愿意捐出这笔钱,就值得肯定。
端午之后,学校教室便开始正式修建。
第154章
本来他们只是想修几个房间, 不过裴静姝和萧长风等人提议学校重新修一处教学楼,确保所有的学生的安全问题能够妥善解决。河坎乡的学校破烂不堪, 这所学校还是有一些年代了, 周围的大树参天,校园外还有一片茂密的竹林,遮挡了学校的阳光。
竹子这种植物繁殖速度快,而且终年都在掉竹叶, 飘落的竹叶积在瓦房上, 每年都需要人工疏通一次。
学校花的是承山大队修路剩下的钱,以及友谊饭店的捐助, 在动工之前,自然也请了刘支书、裴静姝和萧长风等人一起商榷。
萧长风道:“现在上学的小孩越来越多,那几间旧教室实在太挤了,学校也没有可供学生活动的操场,不如就把外面那片竹林砍掉一部分, 再并上倒塌的这几间教室的地基, 重新修一座三层的小洋楼。”
听说要修小洋楼, 唐校长完全不可思议,“小洋楼要花不少钱吧?要不还是修宽大一点的瓦房,至少也能管十多年。”
目前河坎乡还没有小洋楼,就连最为气派的粮站也只是用石块和砖块砌成的高大仓库,并不是楼房, 小洋楼只有城里才有。
刘支书没说话, 出资最多的是萧长风和裴静姝, 其次是罗小慧和顾明轩,他只是一个钱财保管者,而且修学校不像修公路,他也没有那么大的权利决定怎么修。
萧长风转而问裴静姝:“你的意见呢?”
裴静姝道:“我也赞同修多层洋楼,学校是要世世代代传承下去的,瓦房虽然能省钱,但占地宽,而且容易漏雨,可居住的年限没有楼房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