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40(1 / 2)

加入书签

会明白的。”

  ******

  荀子在韩国的王城中待了几日,这些日子韩王果然如答应他的一样,并未再前来求他收徒一事,他也乐得轻松。

  这日,他闲来无事便走到宫中池塘边的亭里休息。

  刚坐了没一会儿,身后便传来了脚步声,他转头望去,竟是韩非。

  “荀子老师真是好雅兴。”韩非一作揖招呼道,又吩咐身后的宫人备些茶点过来,随即才在他对面坐了下来。

  “公子不也一样?”荀子瞥了他一眼,随即便转头去看亭外的池塘。

  “学生有一问题想问,希望老师能够解答。”韩非又说道,话音未落便见荀子抬起手来,摇着头道:“哎,不要老师学生的称呼,我可受不起。”

  “不知道对于如今诸侯国之间的形式,荀子老师如何看呢?”

  荀子想不到他会如此直接,有些惊讶的瞥了他一眼,还未开口便听见韩非道:“如今群雄割据,诸侯争霸,之前楚、赵两国勉强可以和强秦抗衡,可秦楚和谈,楚国站于秦国一面,赵国又在长平落败,士气大跌。”

  他说着顿了顿看了一眼若有所思的荀子,又继续道:“反观秦国在长平大败赵国,定然不会就此罢手,以秦国的个性定然会趁势而上,继续攻打赵国。”

  说话间,宫人已经将茶点端了上来。

  荀子端起面前的茶杯,轻啜了口茶,终于开始认真审视面前这位年轻的韩国公子。

  他穿着华贵的衣衫,头发束着,俊眉星目,最多不过二十出头的模样,可他谈起诸侯之争却有着不属于他这个年纪的通透。

  “你叫韩非?”荀子放下茶杯,缓缓开口问道。

  “是。”

  “若我收你为徒,你能保证以后得了王位绝不动赵国半分吗?”荀子又问道。

  “自然。”韩非回的迅速,似是想起什么他又道:“不单如此,若是得到老师教诲,学生还愿奔走秦国,为七国和平尽一份力。”

  “好。”荀子终于笑了起来。

  “老师在上,请受学生一拜。”

  ******

  韩非拜荀子为师的事情很快便在各个诸侯国之间传遍,秦国的李斯之前也是荀子的学生,之前他费心费力跟前跟后好不容易才拜了荀子为师,习得帝王之术,为的便是日后能够在秦国为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