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29(1 / 2)

加入书签

一篇文章吸引主考官的注意力。

  这次考郑的题目是主考官,也就是河间府的新任知府周大人出的题。

  他属于干实事的官员,不喜欢歌功颂德那一套。所以帖经和杂文只要及格就可。名次高低完全取决于策论。

  所有教官觉得好的文章都要经过他首肯,才能通过。

  这几天好的文章,也有几篇,字字珠玑。

  有的阐述治安的重要,有的讲安居乐业,税收,甚至征兵,治水都有讲过。

  唯独苛捐杂税没人敢碰。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

  就算再清明的朝廷也免不了有贪官。

  盐俭县就有一位。

  在贪官治理下,讲苛捐杂税,这不就相当于在老虎头上打苍蝇吗?

  要是被对方知道了,那县令还不得给考生小鞋穿吗?

  但这个考官不一样,他还真的就敢。

  文章一开始描写,北方有个小县城,有个好县令,非常受百姓爱戴。

  因为政绩好,这个县令理所当然升迁了。县城迎来了新县令。

  这个新县令与之前那个县令作派截然不同。他不仅不为百姓办实事,而且贪得无厌。

  他一来就让衙役到处征收苛捐杂税。

  百姓辛苦一整年,种上来的粮食,却连温饱都混不上。于是许多宵小之辈走上犯罪道路。

  犯罪率增加了,县令公案前的案件堆积成山。偏偏县令渎职,衙役贪婪,犯人根本抓不完。甚至有不少冤假错案。

  许多深受其害的百姓深受其害。他们开始不满,为此偷偷砍走公家在河边栽种的大树。

  没想到,百姓大肆砍伐会造成水土流失,一连几天大雨,大河决堤,发了一场大水。河岸下游的村庄被淹,无数百姓流离失所。这

  些无家可归的人吃不饱,铤而走险落草为寇,开始抢劫过路商人。

  商人被打劫,不敢再到这个县来经商。原先繁荣昌盛的县城变得无比萧条。

  最后文章结尾来了一句“地方兴、朝廷兴”,点晶之笔,一下子把小县提高到了国家的高度。

  周知府拍案叫绝,“妙!太妙了!”

  这学生胆子可真大啊。虽然他到河间府任职不过三个月,对各个县城不怎么熟,可并不妨碍他欣赏这篇文章。

  他这篇策论,把道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体现得淋漓尽致。太妙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