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3(2 / 2)

加入书签

  虽然用不上技术指导员,但人镇子上的人也没白来,给小卖部的酱醋供货指明了一条道儿。和镇上的超市拿货在一个地方,至于价格,就要小卖部自己去谈了。

  虽然现在大家为了及时看到镇上的通告,买东西都尽量出去。但是总有那么些着急的,像是做饭的时候发现酱醋不够了,临时跑镇上不是耽误功夫嘛,小卖部就有了用武之地。

  总的来说,只要经营得当,还是有些赚头的。

  有村长家的小卖部带头,另外两个作坊也很快就起来了。

  一个是个制酱的铺子,说起来还和小卖部有点竞争关系。不过没有那么复杂的生抽、老抽、酱油、耗油什么的,就是一个调味的酱料。

  干农活的人因为经常出汗,所以对盐分的摄取比较大,也就是口味重,所以这个酱料铺子还挺有市场。

  这次镇子上也来人了,人家酱料铺子用的是祖传的方子,技术指导肯定用不上。但是镇子上给安排了销路,和附近一共三个镇子上的超市牵了线。

  走批发的路子,虽然利润薄了点,但是量上去了啊,也不需要整天有人在家等着客户上门,省下一个人工。当然,也是要自己去谈价格,毕竟运送距离不一样。

  现在各个镇子上的超市,最开始是私营性质,但是现在已经慢慢变成合营了,变得越来越有当年供销社的味道。

  另一个作坊是个成衣制衣坊。其实就是一个裁缝铺子。

  这家的老太太是经历过大事的人,所以脑子转的很利索。

  眼瞅着外面卖的、家里存的好些衣服都烂掉了,镇子上、县里卖衣裳的铺子也疯狂涨价,老太太这想法就出来了。

  人不能不穿衣服啊。

  但是现在这社会不比以前,想当年她当姑娘的时候,那是人人都会点针线活。给家里人缝缝补补,做一两件衣裳那都是最起码的手艺。

  后来条件越来越好了,人变得娇贵起来,衣服越来越廉价,稍微破个洞,直接扔了再去买一件,还补什么?更别说自己做衣裳了。

  老太太便出了制衣铺这么个法子。刚好当年家里娶媳妇儿的时候买了台缝纫机,老件货纯铁的,结实得很,这会儿还能用呢。

  可以做缝补,也可以来料加工成成衣,给点加工费就成。自己还能落点边角料。这边角料凑合凑合,给家里小孩儿添个裤头也是好的。

  挣的钱可能不多,但是多少是个进项。最近这段时间家里的存款大幅度缩水,家里人都慌着呢,这会儿能稍微进一点点,也能松一口气。

  最重要的是,还能给家里的媳妇闺女找点事儿干,能少多少争执啊。家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