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32(2 / 2)

加入书签

哼,跟我谈医学,找抽呢!

虽然前世今生学的都是西医,但是并不表示她就一点都不熟悉中医?特别是2006年,韩国中医居然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当时这个消息差点没有把国内学医的大学生给气死,就差游行示威抗议了。

再后来,韩国申请端午节为世界文化遗产成功,说孔子是韩国人等等,开菲已经彻底对这个民族失望了。

开菲现在丢出的这个问题彻底将几个韩国人问住了,是啊,自己国家的医学家所著的书,为什么要用汉文来写呢?

“你,你胡说!”几个韩国人也不能肯定这件事,东医宝鉴真的是用汉文写的吗?

“我胡说,怎么不去查查东医宝鉴的具体年代,去查查东医宝鉴到底是如何完成的。这本书我承认很有价值,他辑录了明代以前的中医名家的学说、医案、医术、药物诸方面众多的著述分类辑编而成。而且该书书中所引医籍上自我国的《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下迄金元四大家以及明代著名中医学者王纶、龚信、龚廷贤等人的著作。这一点你们总不可能说黄帝内经也是你们韩国的吧!”

没有给其他人太多的争辩机会,开菲用不容否定的语气说着中医的起源和发展,

“中医最早成书于战国到泰汉时期,《黄帝内经》中中医的理论体系已基本形成。那个年代相当于公元前四百多年,不知道那个时候韩国处于什么样的发展水平?”

“东汉末年,即公元两百年左右。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总结中医辩证论治原则。

以后,中医的理论和实践不断有所发展。

以中医分科为例,《周礼?天官》记载当时宫廷医生只分食医(相当于营养师),疾医(相当于内科),疡医(相当于外伤科)和兽医。

到明代公元1600年左右,太医院设十三科,即大方脉(相当于内科),伤寒(即热病),妇人,小方脉(相当于儿科),口齿,咽喉,眼,疮疡,接骨(或正 骨),金创,针灸,按摩,祝由。

清初,公元1800年左右,从小方脉中更分出痘疹科……

你还会说中国的中医是传自韩国吗?你敢肯定你们韩国的中医就没有中国中医的影响?”

虽然用英语描述中国古代的官名非常地困难,开菲还是尽量用合适的英语将他们翻译出来,面对几个韩国人,开菲的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