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79(1 / 2)
手一册,就连那些稍稍识些字的商贾、工匠等人也都争相购买传阅。
在这个时候钟瑄又提议,褒贬时弊只能算拾人牙慧、饭后谈资,能提出实际的解决之道才是真本事。因此自文庭五议开始,他们开始针对大熙国的律法,直接给出了改革的建议。
到了元丰三十二年,《文庭八议》由文人之手渐渐从蔚川府传至整个云州,最后传到了京城。
是吏部尚书贾正最先将《文庭八议》在朝堂上提出来的。他认为现有的大熙律自前朝开始已经沿用了四十五年,早已与现在的时局不符。就连年轻的学子们都能提出可行的建议,律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然而以内阁大臣杨礼为首的大臣们却认为,这群胆大包天的年轻人,因为科举不顺,就上赶着要改变国家的律法,那如果是生活中遇到不顺,岂不是要揭竿而起,干脆推翻皇上的政权?
这起子坏毛病千万惯不得!
况且大熙律已经在这个国家实施了四十五年,已经证明了它的经典和耐用性。皇帝如果够贤明,就应该沿袭成法而治理国家,顺应民风而施教,祖宗传下来的律法绝对不能改。
阁老们在朝堂上的争执越来越激烈,渐渐演变成了寒门学子出身的贾尚书与豪门显贵出身的杨阁老为首的两派之争。一时两派对立,官员们各自战队,互相揭发,互相攻击,朝局动荡不安,人心难定。
最后皇帝在犹豫了十几日之后,站在了贾尚书这一边。杨阁老回家颐养天年,他的拥趸贬职的贬职,流放的流放。同时皇帝宣布取消了内阁制度,还权于六部,大熙律正式改革。
而新的大熙律颁布之后,人们兴奋地发现其中有四成以上的新法,引用了文庭八议的观点,百姓们纷纷高呼皇上万岁、皇上圣明。
自此蔚川府文庭九子名扬天下。
然而,就在皇帝派大臣前往蔚川府赐下玉佩之后,钟瑄却向九子辞行,说是打算继续周游各地,已期今年的春闱。
八人这才知道原来古瑄其实就是钟瑄,十六岁就已经是段羽同期的宣城解元。当年为收养他的先生和师娘守孝,才放弃了第二年的春闱。
依着钟瑄的才华,众人皆知他必定会在春闱中大放异彩,再加上他文庭九子之首的才名,状元非他莫属。
一时本来早就准备好行装前往京城参加春闱的段羽就此放弃了。不仅如此,其他两位同科的九子,也和他抱着同样的想法。既然有钟瑄珠玉在前,他们又何必献丑其后?倒不如再等三年过后,钟瑄在朝堂上有个一席之地,被他拉拔着,只怕仕途还要更顺遂些。
果然春闱的结果下来,钟瑄成了会元。消息传到蔚川府,八子皆为他高兴,都道只怕这回大熙国要出首位三元及第了。
殿试结束后,几人都在等着钟瑄的捷报,谁知道不仅状元不是钟瑄,一甲二甲,甚至三甲,连同进士的名字里都没有。
钟瑄就这样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直到三天前收到一封来自洛州府的急信,下面盖着御赐玉佩的拓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