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41(1 / 2)
,百年,或者只要数十年后,会在农作上引发革命式的变化与进步,但就目前来讲,没多大用处。想要推广,也不建议,因为……
因为根本就没有棉花啊!
大梁国内的棉植业并不发达,只有西南区,以及外邦有少量种植,连商业发达的京城都有许多百姓不了解所谓的吉贝子。那东西究竟长什么样?在哪里种植?如何处理?这些全然不知,更不要说平时少有接触的其余地带了。
要知道,古代可是都没有“棉”这个字的。
想要批量种植?这就是件大事了。前面说,屯田的事,他们实际上管不到。就算管得到,这样的大事,也不是他们工部可以解决了。
现在温饱都尚且是个问题,无人示范,谁也不乐意拿着良田去种棉花,来年的税赋、收成、食物,可都是他们的命。
冷,不一定能把人冷死,但饿,是一定能把人饿死的。
明朝时期,是靠着税赋优惠、奖励植棉,才将棉纺织大幅推广出去。而这两项举措,必然需要唐平章的帮助。
唐平章他……需要努力。
在他努力出结果之前,邱季深只能自己身先士卒了。
为了证明其中确实有利可图,她咬咬牙,将所有的积蓄都投了进去,又找邱三郎与唐平章借了一些,决定就从最简单的棉被量产开始做起。
今年京城的天气可谓反常。
入夏后异常灼热,许久不雨。三伏天过去之后,又迅速冷了下来。
往日是一场秋雨一场寒,现在一场秋雨直接将十场寒都给补了过来。昨日还穿着薄衫,第二天起来就要把厚床褥抱出来。不知入冬后会是怎样的场景。
由于乍暖乍寒,京城已经有不少人患上风寒。虽然这样想有些不道德,但今年的棉被真能打开销路也说不定。
因为邱季深说要大量收购吉贝子,叶疏陈正好认识不少混迹三教九流的人,就由他出面,牵了不少商户。
于是金秋时节,一批行商的人,为她带来了几十车吉贝,与此交换,是一批夏天开始制作的纸伞。如果不要纸伞,那到明年再交付棉被也是可以的。
反正就是没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