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54(1 / 2)
负我姐姐,眼里面装不下人了是不是?
打哪儿以后,张向东就恼了,再也没去过。
大概二姑的婆婆也觉出味儿来了,性子不那么左了,倒是对着二姑好了一点儿,不那么刻薄了。
慢慢二姑夫,是常年不在家里的,他十七岁的时候,父亲带着他去上海,去码头上扛大包,装载卸货。
吃多少的苦头啊,上海人又嫉妒排外,所受到的苦头比一般的打工的还要多多了,慢慢地磨砺出来了眉高眼低,在码头上一步步的走出来了,成了个管事儿的。
专门负责的是招工之类的,因为本地人不去干这些苦活儿累活儿,这么大码头,每天来来往往的都是船只装载卸货的,需要大量的人工。
内地招工便宜,而且人老实本分能干,能安稳的下来,因此二姑夫就利用老家丰富的人力资源,给带到上海去。
老家里的人,都想着大上海,是大城市,工资水平比现这里高,去了没什么不好的,很多人都愿意去,每次二姑夫回来招工,都是药十几二十个人。
乡下的小伙子们,呼朋引伴的,三五个一起就去了,哪里有宿舍,大家伙儿一起去了,也有个照应。
因此都奔着钱去了,趁着年轻去攒钱,撇下来家庭,撇下来老婆孩子就去了。
这次回来,也把二姑借过去了,他跟二姑就一个儿子,叫小山,到了上学年纪了,想着为了上海的户口,为了优质高等的教育,把孩子接过去,二姑当然跟着一起去了,也算是不在婆婆手底下过日子了。
张向东就这么走了,走的时候是一个大早上的,乡下人出去打工,都是背井离乡,卷着铺盖去了,不晓得去了当地可以直接买,就是晓得也舍不得那个钱。
一大早上,秋天的早上,已经是极为凉爽了,带着浓浓的晨雾,地上带着一层湿气,有半边荣枯的草叶子上面,带着一晚上凝聚起来的白霜,没道理来的萧瑟。
坐汽车,一天的时间去上海,张向东的头发长长的,背着一卷铺盖,然后带着一兜子的衣服,马永红揣着手,给他递过去鸡蛋咸菜,还有一卷葱油饼。
“路上吃,先把鸡蛋吃了。杯子里面有热水,一会儿喝。”
张向东只闷闷的低着头,似有似乎的答应了一声,背着心里继续往坡下面走。
马永红就继续跟着后面,“钱拿了吗?好好装着,别让人偷了去了。”
张向东看着那走了一半的坡,能看到下面的人家,还沉浸在一片白雾里面,隐约带着安静跟祥和,日出未来。
“你回去吧,别送了。”
声音带着哽咽,他声音一直都是小声儿的,很少跟人家老爷们一样的高谈阔论,只有喝酒高兴了,才会笑着跟大家一起吹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