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52(2 / 2)
刚才听沈太师说起沈家这些年看似风光,实则步步为营,沈越也不是不感叹。想想自己这些年的行事,还是太过想当然了。就如沈太师说的,一个家族只有一人风光,那个支撑的人的确太累了。
抱着这样的想法,沈越拿到殿试的题目之后,不仅没再想藏拙,反而要拿出了自己十二分的力气与认真,务求将自己所学所思都融汇到这篇策论之中——既然已经引人注目,那就让这些人心服口服吧。
殿试只有一日,而且所考也不再是从四书中抽取的八股,而是针对时事的策论。这次的题目就是要让新中进士们论一论国富与民富。
一般人看到这样的题目,总要站到一方的立场之上,论一论国富与民富孰优孰劣。沈越知道,在这样皇权至上的时代,大殿里坐着的二百多人中,得有百分之九十的人要把国富放在第一位。
他们讨好皇帝的心思是对的,可是这样的争论就是在后世也没有定论,不管是国富还是民富都各有利弊。于是沈越便将这两样利弊一一阐述后,说出了自己的办法:制衡!
以沈越看来,国富固然可以利于统筹,可是以天下奉一人最大的弊病就是怕出自大的君主或昏君。不管是建了阿房宫的秦皇还是穷兵黩武的汉武,修通大运河的隋炀帝或是不务正业的明正德,不都是集天下之富后害天下之民?
民富最大的弊病则在于不是真正的民富而是豪强之富,如此一来容易架空皇权不说,还容易民怨沸腾,引发民变。而民无余粮的结果是死一家一户,国无余财的结果是天灾不能救、外辱无力敌。
解决之道只有一个,那就是制衡,保持国富与民富之间的平衡,最主要的是控制豪强地主的产生。其实这古代上千年的洗脑不是白做的,老百姓的生存底线已经降到了活着,平安的活着。若是这样的要求都不能满足,那么揭竿而起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不过沈越已经知道,自己只能婉转地提出观点,不能真如前头一样直白说出,不然别说中不中一甲得不得官,一定会先让人扣上一顶蛊惑人心的帽子。那时别说沈家,就是做了自己先生的林如海,也会带着一家老小上菜市口陪自己。
如何落笔让话即入耳又能触动当今,是沈越重点思考的问题,也是他迟迟不没下笔的原因。他这里磨墨后迟迟不动,与当今一起参加殿试的沈学士可就把心提到嗓子眼了。
沈学士已经知道了殿试的题目,虽然有些出人意表,可是现在国库空虚,当今出这样的试题未尝不是要敲打一下朝臣,怎么自己孙子就不动笔呢?国库空虚他知道呀,当今手里没银子办事束手束脚也和他说过呀。写呀,你倒是写呀?!
再看看另一个已经奋笔疾书的长孙,沈尚书心里暗暗松了口气,还好,自己不是一个孙子参加殿试,这个孙子春闱第三,若是殿试答的好,那个状元还是沈家的。<br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