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55(2 / 2)

加入书签

  她跟着桓老爷早出晚归,头一件事,就是数清楚桓加到底有多少产业。

  这一步桓老爷就带她走了五六天,每一次都要先见下面的管事和掌柜。

  当然别人并不会一次就把桓翕放在心上,这些人都精得很。

  桓老爷也指望一次就能让人忠于自己女儿,但他这做法就代表自己的态度,传达了一个意思,所以即使下面那些人会生出许多心思,却能知道桓老爷是把桓翕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的。

  弄明白的桓家的家底,然后是了解下面那些人。

  桓家的每一片田地,每一处桩子,没一家铺子,大大小小的管事掌柜,桓翕都要对他们熟悉起来。

  桓老爷给了桓翕一个册子,上面记了他下面得用之人的背景资料。

  姓甚名谁,祖籍籍贯,家庭成员,乃至个人性格喜好等等。

  桓翕道怪道桓家能传承几代,这样的做事手段不愁不能管住家业。

  桓翕背书记东西的能力一流,个把时辰的功夫就把这些资料记在了心里。

  之后跟桓老爷出门见人的时候,自然是心中有数,游刃有余。

  作者有话要说:  晋江抽了,把我之前写的没修改不完整的发出来,还一直修改不了,真的抱歉抱歉!大家再看一遍啊。

  谢谢支持~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31129706 10瓶;36578492 5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三十一章

  桓家除了祖上那些田产, 又置下许多铺子。都说田上的事是看天吃饭,年成好收成就好, 但若碰上灾年那就要苦一年。

  桓家七成的田地都佃给了周围的农户, 他家向来是仁善之家,逢着不好的年头, 必会减地租子, 故而后面才买了不少铺子, 算是有些远见, 没有把家业都放在一个地方。

  田地上的事桓翕跟着桓老爷寻摸了半个月, 各处田地差不多都已经熟悉。

  佃出去的那些简单, 一个是有旧年的例子比对着, 只一年一次的收租子即可;二个, 农户多数老实,只有感恩桓家的,起幺蛾子的少有。

  剩下的田,都是桓家的私奴在种。

  毕竟都是身家性命握在桓家连个户籍都无的奴,自然只有忠于主家的道理。

  桓翕看过账本, 并不复杂, 边看桓老爷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