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6(1 / 1)
会儿,还是把自己的微信号放到了评论区里,大概是因为他是她的第一个这么用心的读者吧。
把微信号放到评论区里的时候,成月并没有抱有什么期待,因为她之前所认识的那些网友,大都是“你好。”“你也好。”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她觉得他们之间也会是这样。
网络上的关系建立起来很容易,但消失也很容易,都只需要一条网线。
所以在看了一下午的作品写了一下午的文学评论之后,她在教室里伸了个懒腰,接着支着头翻看手机消息,发现微信里面的好友申请的提醒的时候,恍惚了一会儿,然后才想起来上午的确有这么一回事。她看了眼这个加她的人,昵称是一串英文,头像是一个蓝天下的猪的自拍,成月想起了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轻声笑了笑。
她接受了好友申请,然后率先打过去“你好”两个字,接着又开始输入:“很谢谢你喜欢我的小说,也谢谢你给我提的那些建议,你是我第一个这么用心的读者,真的很谢谢。”
对方左上角的昵称立马变成了“对方正在输入”,过了一会儿对方的聊天框里出现了这么一段话:“其实我没怎么看过网络小说,只是最近看剧本看累了,想着要调剂一下,刚好看到了。因为我是学戏剧的,所以看的时候习惯评论,好像挑了你挺多刺的,对不起啊。”
成月看到“学戏剧”这个字眼,愣了一下,然后接着输入:“没事没事,我很喜欢别人挑我刺的,好像是个很奇怪的爱好哈哈哈。对了,你是学戏剧的吗?我是中文系的,看剧本+1,习惯评论+1。”
对方似乎也有些兴奋:“对了,你们的课程似乎也涉及到影视戏剧这方面,最近我写研究报告写到头秃。”
“研究报告……大概类似我们的文学评论吧。我最近也是写文学评论写到头秃。”成月发送了这段话后,趁着聊天的间隙把自己看的作品和正在写的文学评论放到一边,又瞥了眼自己的手机,看到了“对方正在输入”几个字,有些安心。
“我们剧作课每周需要写4000字以上的读笔,开始时感觉还好,关联写作,而且是自己喜欢的形式,但慢慢发现这种被迫式的自我输出让我有些乏累。我觉得我需要输入更多东西,才能维持大脑的正常运转。”
四千字,比他们还恐怖,成月思索着,打字:“我们老师有让我们输入,上完一节课让我们读上百本书,但其实有些和自己三观和审美完全不符合的书读着很痛苦,还要按照固定的模式写文学评论,但其实我觉得这样是很局限人的思想的。”她打着打着,看了眼自己桌子上写了一半的文学评论,轻轻叹息。
“因为很多东西都是有它自己的模式的,我们之前都不羁于模式,按照自己喜欢的途径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但当我们被限制了途径,就会走得很狭促,很多对文学有一定感知力的人都不喜欢被动的输出,我们更喜欢自由流露。其实我觉得找到一个较为折中的路还是尤为重要的,太按自己的想法会走到一个更为狭窄的方向。但是我觉得,你们专业相对我们来说功利意义会少些,所以节奏也会放慢些,所以按照自己喜欢的节奏来也未尝不可。”
成月看到他的回复,觉得有些惊艳,她还是第一次看到有男生有这样的谈吐,她来来回回将这段话看了几遍,最后回复:“对,其实现在我会失望,但更多的还是,得偿所愿吧。我觉得我终于对文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是很好的,是我一直想要的。虽然之后我会学到各种模式,但是我也可以在完成老师规定的作业的情况下,写自己喜欢的文章。知世故而不世故,知模式而不模式。”
对方停了一会儿,才回复:“对呀,找到属于自己的模式是很重要的,开心是最终目的。”
成月想了想,看了这个“猪”的头像一眼,接着打字:“不过虽然说是得偿所愿,多多少少也会有些挫败感。因为你会发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原来不只有你一个人喜欢文学,很多人都喜欢。前段时间有个同学在课上谈王小波,虽然我也看过王小波的作品,但那些东西我谈不出来。”
看屏幕太长时间,眼睛有些涩,她揉揉眼睛,又转过脸看了一会儿窗外的绿意,才又重新把目光停留在屏幕上。
接下来的话似乎有些长,对方打了很长时间,似乎还删删减减,最后才断断续续地发了出来:“我觉得没必要在这个问题上困扰自己,不一定要讲出个所以然,看明白已经很好了,讲出来只是你的分享而已,如果你差不多似懂非懂的,就算说不出,也没什么紧要。”
“我觉得如果你希望自己也可以从一本书摄取一些细碎的精神感受的话,在读书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并且思考是很有益的,至少我是这样。像王小波这种过分贴近现实的作家,他的书也要贴近他的时代、你的时代去思考,尽可能贴近你的现实。”
“因为作家写书并非给你一个维度的展示,他是给你一个混沌,具体怎样思考,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人,因为每个人的生长环境、思考逻辑不同,所以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没有对错。”
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