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07(2 / 2)

加入书签

  【@希孟王老师,你好像被打假了……】

  故宫书画组的老康虽然离开了,但还有几个故宫的研究员尚且留在会议里。大家又好气又好笑,当时就举手。

  “施老师,您这‘重磅发现’有点过分了吧!我们都亲眼见过《千里江山图》,电脑里都有高清扫描文件……”

  一个做嘉宾的老教授示意大家安静。

  “学术自由,百家争鸣是好事。等施先生报告做完,有统一答疑时间。”

  老教授年高德勋,众人接受教诲,安静下来听讲。只是脸上的表情仍旧褒贬不一,有人已经开了录音笔。

  博物馆里的藏品被民间人士“鉴假”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但大多数“民科”的论据都站不住脚。毕竟他们并没有近距离接触文物的第一手资料,只是凭借个人臆测、推断,或是几张像素不高的照片,借助阴谋论的想象,才得出的错误结论。

  关于《千里江山图》的真伪,学术界也不是第一次讨论。但讨论的结果都是:这的确是一副王希孟名下的宋代古画,毋庸置疑。

  施一鸣显然早已料到了全场的反应,他耐心等杂声消失,才不慌不忙地笑道:“当然,我既然敢公开这个结论,说明我已经掌握了新的决定性证据。大家不妨耐心往下听。”

  咔哒一声,他又按了下遥控笔,并且示意助手向众人分发他的论文原稿。

  “过去的题跋从没点明作者的姓氏,只说他名字叫希孟。清代收藏家梁清标头一次点明作者姓王,焉知不是他为了抬高此画身价而信口言之?……”

  “如此大幅的青绿山水,长近一丈,然而却画得一丝不苟,树房舟桥,人畜鹤鸟都细节毕现,仅凭一个二十岁不到的年轻画师,如何能够在半年时间内构思、打稿、反复修改、独立完成?我特意请了几位相同年纪的美院学生,让他们一天八小时的专注绘图,结果发现按这个速度,完成一幅《千里江山图》需要至少五年。而且有两个学生已经得了腱鞘炎……”

  “这幅画很早就进入了清宫内府,作为乾隆皇帝的收藏。众所周知,乾隆是狂热的书画鉴定家,凡是他鉴定为真品的,一般都会盖上许多御章,表示鉴定完毕。而《千里江山图》上乾隆的钤印只有寥寥几个,说明乾隆手下的画家们都不认为它是古董珍品……”

  “大家看图1,这幅画后面的蔡京题跋是后来接上去的,接缝处只有半个小章,和另外一半衔接不上,而且用的是不同的字体和绢布……”

  “我还在实验室里鉴定了和《千里江山图》年代相同的绢……”

  “至于图中用的颜料,我也通过故宫博物院公开的照片资料进行了化学分析……”

  “它的设色、构图、绘制习惯,都跟当时北宋画坛的流行趋势相差甚远,可以说非常领先于时代……或者,换句话说,它不可能是近千年前的产物……”

  ……

  “综上,我认为《千里江山图》这个IP是故宫近几年才开始炒热的!这是学术圈的腐败,这是学术界的合谋!在过分追求经济效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